成果紀錄

桃園種子學校課程協作會議

我們於3月31日在桃園市文山國小舉辦「桃園種子學校課程協作會議」。會議獲得文山國小江彩鳳校長的大力支持,以及桃園市教育局王美善校長蒞臨指導,由計畫協同主持人陳韻文教授和師培暨合作大學委員賴以威教授採取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模式,和桃園市9所種子學校的教師進行課程和教學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1 1

楊梅區瑞塘國小以「辦桌」作為課程縱軸,並橫向串起視覺藝術、表演藝術、語文、綜合及社會等科目,透過家族樹、喜宴座次、如何辦桌、菜餚設計和宴席體驗等活動,將民俗融入課程,讓台灣特殊的辦桌文化得以延續。桃園區文山國小的課程與校慶結合,設計一連串全校性活動,除利用踩街活動使孩子了解在地發展與文化,並加入多元文化的認識,探究中國、西方及印度等不同國家的婚禮形式。同樣是結合校慶活動,國立央大壢中全二年級的學生以能象徵學校的特殊物進行Line貼圖創作,並實際上架,同時進行校園看板設計、逐格動畫製作,後續更將加入手繪筆記及成果展,讓視覺藝術得以輔助學生學科的學習。桃園市立桃園高中的跨域教師社群,也為課程帶來嶄新的面貌,本學期聚焦於人權議題,通過表演藝術,引領學生了解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並進行自我探索,思考面對社會責任與自我利益時的選擇。

2 2

蘆竹區光明國小延續「漂浮城市」的課程主題,結合語文、社會與表演藝術,從上學期的理想城市,移焦到現實生活中的城市,除了通過異質分組的實地踏查,以建築、環境等空間向度認識城市風貌,結合在地煉油廠搬遷議題,也從時間向度帶領學生通過拍照、兩行詩和梗圖創作,記錄與詮釋春天的城市,學習的成果將以城市模型展中進行誦詩表演的方式呈現。八德區大忠國小的課程以校定課程、通過表演藝術統整的方式運作,上學期的「水」課程關注埤塘,本學期的「山」課程則將利用在地資源進行重組與創新,除以植物槌染製作領巾及水袖,並將前往虎頭山神社前進行快閃演出,同時進行文創商品的開發,為藝術加值。

3 1
4 1
5 1

桃園市立楊明國中以在地文化出發,整合藝術、語文、社會及科技領域,帶領學生實際查訪楊梅地區的古建築及訪問在地耆老,探究楊梅的地方發展歷史與地理環境,並利用程式設計軟體,製作古蹟建築模型及規劃設計成果發表的形式,讓學生能夠更深入了解,也更愛自己的家鄉。同樣以在地概念發展課程的桃園市立中壢國中,為學生規劃了一連串認識中壢的課程,從了解中壢的歷史發展與產業特色開始,讓學生親手製作藍晒明信片,通過Postcrossing平台寄往國外推銷自己的家鄉,進行國際交流,這學期並將從食衣住行育樂不同的角度切入,讓「中壢學」成為有感的課程。桃園市立武陵高中則因應清明節氣,以蘇軾的黃州寒食帖為課程主要素材,從「書藝閱圖」、理解其中反映的人文風土開始,延伸出語文、社會、自然等領域的探究,並將結合在地桃園草的發現與繪製,使得桃園草能有更多的推廣。

6 1
7 1
8 1

每所學校各有其發展特色,有許多更通過完備的教師社群與共備機制運作,深耕跨領域美感教育,讓桃園的孩子們得以擁有豐富、深刻的學習經驗!

9 1
10 1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