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美感計畫助理林鈴珍
學校外的美感踏查
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即將進入尾聲,歷經第一期與第二期的開展與研發,從小學到師培大學,已育成了豐富多樣的跨領域美感課程設計與實踐案例,許多因為連結學生的經驗脈絡和在地資源格外精彩。當課程實驗隨著學期結束告一個段落,我們期待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的教育創新效應能持續擴散和醱酵,因此將跨域的足跡拓展至社區,辦理一系列的走讀工作坊—一方面,我們鼓勵教師走入城鄉中的生活場景,從在地的常民文化開採豐富的美感課程資源,體現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我們透過與地方達人協作共構工作坊,推廣計畫的理念以及STEAM 的教育價值,為在地慣行的活動注入美感的視野和實作的機會,提升全民美感素養。
美國教育哲學家Maxine Greene 嘗言:「美感經驗引領我們通往新的觀看、聆聽、感覺和動作,是認知的、感受的、情感的、想像的整體發展,讓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生命如何與周遭的世界有所關連。」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以人為本,鼓舞美感經驗,不僅以學科跨域為始開發課程,也企圖藉由「美感走讀」跨越校園圍牆,連結教育知識和地方知識,進一步創造自發、互動、共好的覺察和學習境遇,用跨領域美感的視野來認識日常生活的場景!
在地走讀工作坊,讓老師與地方、學生連結更強
以往出了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藝術與生活少連結。透過走讀,不只轉換教師們的視野,也可以見識到結合校外資源創意課程的展現,進而使教師增能內化;當教師回到校園裡,以新的動能,與美育的創意思維融入教學,即能擴延走讀美感效應,嘉惠學子。
參與走讀的師培教授鄭方靖提到:「走讀活動帶給我觀念上的衝擊,以往我在校園裡是指導者,但參與走讀了解在地之時,才發現是社區在教導自己。」
以教師的眼光,反轉原本的指導地位,跳脫固有思維,並透過在地專家的引導讓自己充電,走讀落實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全人教育。
美感‧在每個縣市發酵
「美感跨域‧ 在地走讀工作坊」的合作對象,皆是社區致力發揚在地文化的單位或是團體。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就是都在找尋更好的引導方式,讓更多民眾能體會到家鄉的價值。每一場次的事前溝通,都是個美感發酵的場域,在這場域裡,在地的專家對美感教育提出質疑,到理解,與重新認知到將美感教育的元素融入在地文化的方法,是有別於一般在坊間常見的社區導覽,認同並且加以發揮;在地走讀工作坊是結合各種美感跨域的巧思,大多時候有著出乎意料的效果,諸如參與學員們在引導下主動性與回饋性強烈,又或是參與活動後引發大家後續生活習慣的改變等,一部分回流參與活動的學員更是活動舉辦成功的肯定,在地專家也驚艷於融入美感教育元素的結果。
另外,「美感跨域‧ 在地走讀工作坊」也同時扮演了一個集中資源的角色,當大家都一起致力於同一件事情,校園內外不同的角色負起督導、企劃、執行等責任,並且聚集在一起互相激盪,有時就能產生一加一無限大的可能性,許多在校園裡實踐的想法,也在走讀當中放大實現了,在校園外的可能性被萌發,這也是跨領域美感教育與坊間合作的理念之一。
在地走讀工作坊第一場委辦的木偶劇團黃世志團長提出:「剛開始我也不太了解,專業的舞台表演和戶外歷史的講解原本都是很講求一個姿態,但由跨領域美感計畫的工作人員引導與討論,用很自然的方式透過體驗透過走讀的互動,讓大家可以用表演藝術這個領域理解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活化,這是最棒的」
社區成為放大版的教室
在全台的各個走讀場次裡,嘗試從不同的角色出發,有由合作學校的師長策畫的走讀活動,也有長期關注長照無障礙系統的單位,甚至是專注在親子教育的在地文史工作者,這讓走讀場域的樣貌更加的多元化,年紀最大的參與到八十幾歲,年紀最小的到五歲,當中除了教師以外,不乏各中小階段的學生和家長,當他們直接進入到活動的流程,通常對跨領域美感教育沒有太多理解,但來到走讀活動的尾聲,透過親自體驗,在問卷的回饋當中可感受到他們對於計劃理念的的理解,也可看到他們學習與希望落實在生活的一面,社區成了放大版的教室,各種對課程的想像也在此實現。
走讀,讓學習變得更有趣
承辦走讀—臺東場次的張釋月老師特別有感而發,教學場域通常是不太能讓一般民眾所能理解的,太過深澀,且有過多的專有名詞,若是用文字和口頭解釋是很難溝通的學校老師到底在學校為孩子規畫了什麼,但透過走讀活動,參與的社區老小與學生的家長們,直覺的體驗孩子在學校所領受的跨領域美感教育,一起用五感感受社區的教堂,特別是耳聽孩子導覽社區的特色,直接的理解,不用多做解釋,這也是走讀讓學校和社區拉近的一個實例。
在基隆桂冠的十九層高樓,也能進行走讀,這也是一個別於其他場次的體驗,由藝術家王傑帶領大家進入美感的視角,解構基隆八景的詩詞,再搭配上四周大大的落地窗景比照今昔八景的榮景,尤其參與者是教育局的科長與科員們,即便不走在街坊中,心之所嚮也穿梭了大小巷弄,用明信片速寫賞景的方式記錄下這特別的走讀體驗,將跨域美感的豐富心境寄出分享給自己和他人。走讀多元的樣貌不只有出現在參與對象和場域,設計方法更是富有實驗性,這也是走讀企畫中令人玩味的地方。
用走讀探究外島的生活美景
走讀甚至來到外島,「這場( 澎湖) 走讀帶給我一堂富有意義跟價值的生命教育,誰能知道海灣的另外一面,誰還能知道海漂廢棄物能創造如此的價值,讓我們一起,愛護最美麗的海灣。」參與者林翰平在回饋心得時講述的心情。承辦走讀- 澎湖場次的海漂實驗室,將沉重的海洋廢棄物的議題,用有趣的美感創作來引起參加者關注環保,讓實際在收集海洋廢棄物作為創作材料的同時,也能反思處身在滿是垃圾的海邊這種震撼場景是如何而來,進而影響參與者在參加活動之後改變生活習慣,引發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
馬祖走讀的地點位於樸實的南竿島仁愛村的鐵板聚落,卻也能透過色彩議題的研究,講究起聚落的屋簷石牆的明度和突兀待改善的社區議題,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街道上店家招牌的尺寸造就的觀感,政府補助美化社區的標準是否有符合民眾的期待,社區凝聚的美感共識,頭一次在社區裡這麼顯目的討論著,連年紀輕輕的學生也一同提出看法,你能看見的是,這樣的活動聚集了人的觀點與意識,而且互相激盪產生社區共鳴,每個人來的時候只有自己,回去的時候帶走的是更多收穫。
走讀,可見證學校外的生活也能用有趣的方式學習,原來看似平凡的地方風景也可以如此生動,甚至原來可以透過美的視角,愈來愈愛我們的土地。
落實全民美育,提升美感素養
「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5 年淬鍊,在校園的成績璀璨亮眼,當種子發芽長大,茁壯到茂密,伸長的枝枒跨越了磚牆,突破藩籬,讓校外的民眾也能感受到計畫多蜜豐滿的碩果。工作坊並不限制參與的對象只有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們也能體會到,透過走讀活動,原來自己熟悉的環境竟然有其他的視野和意想不到的角度。苗栗場次的學員在回饋分享提到:「我嫁到這裡來已經幾十年了,在參加活動之前,我還以為我已經對這塊土地有更多認識了,但今天有特別深的感觸,原來我都沒有好好的欣賞它的美,它是這麼的有趣,我覺得身為這裡的人我感到很驕傲。」觸動參與者美感的萌芽,甚至是求知的慾望,都是工作坊希望能達到的「落實全民美育」之目標。
「美感跨域‧ 在地走讀工作坊」活動,開拓五感的在地體驗,與環保、歷史、自然生態,甚至是與科技結合,讓美感走入社區,和參與的夥伴們一起探索、互動共好,同時也寄予落實全民美育,提升全民的美感素養為願景,帶領不分彼此的大家,在在地凝聚美感的意識,讓文化感動力更強。
本文收錄於《這堂什麼課─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想像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