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百寶箱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之教學實踐與展望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張連強副教授

藝術是完整教育的根本,W. Eisner(1972)認為藝術經驗的本質,能讓個體透過藝術經驗去關注事物的關聯性,體認不同個體間彼此關聯的能力。黃政傑(1991)曾提及人類社會在進入20世紀之後,科技邁向專業化,教育也逐漸走向精緻化發展,各學門領域為建立專業的知識架構,被切割成許多不同的學科。而學科知識間的界線與分野卻未必有助於個體學習生活所需之整合能力。陳議濃(2011)則認為,國際間對於課程的主流趨勢傾向統整的概念,促使藝術教育與其他領域的科際界線逐漸模糊淡化,既使藝術學科不僅能影響其他各領域的知識體系,也有助於藝術教育領域視野的拓展。因此,隨著教育階段的提高,對藝術學習的培養不只包含藝術學科本身的知識、技能與情意,更明確涵蓋了能與不同學科、社會、文化間進行互動的多元跨域之學習內涵(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

 

一、前言

觀諸歷來社會文化的發展,人類改變自我的力量有許多部分均與生活中的美感經驗密切相關,而「美感素養」(Aesthetic Literacy)業已是當代文明發達國家的核心公民能力之一,世界各國均認同國家的競爭力將構築在新世代學習者豐富的美感相關創造力之上。教育部於2014年開始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強調「美感教育,是精煉個體的美感認知,強化感性與理性整合的教育,必須從生活中做起」。同時,在全球化瞬息萬變的脈絡中,跨領域的能力成為各國教育變革中重要理念(洪詠善,2016)。

有鑑於此,目前所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自發、互動、共好」為首要的核心目標,為達成此目標,除了教學時機的掌握外,仍須仰賴合宜的教學策略激發「互動」,才能邁向「共好」的學習成效。表演藝術教學不但具有其自身的發展過程、特性及價值,也在社會各領域及人類的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當表演藝術教師們開始嘗試跨領域美感課程整合時,透過組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共同備課、議課,過程中不僅能促使教師更進一步檢視自身學科的內涵,也幫助教師們在專業知能上的成長。

透過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互相觀察、修正與評估實施成效,定能達到跨領域美感整合的最佳效益,引導課堂中的學生建構出自身統整的知識結構,最終達到與社會的統整,並培育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概念的學習經驗之下,相信所造就的人才必然會為人類未來的生活產生極大的貢獻與影響。本文希冀從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理念來探討表演藝術教學實踐過程的教學原則、應用策略及未來發展,提供不同的視野去理解跨領域美感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二、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教學原則

傅大為(2006)認為,成功的跨越是能流利使用兩國語言的「雙語人」(Bilingual),具備能與不同文化溝通的能力,得以同時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陳慧珊(2012)則以英文的「跨」字意涵分析跨領域的不同交流程度,例如各領域不輕言放棄原領域的主體性與立場而互助互惠,通過與他領域的交融進而新譯自我的價值,先分別進行獨立發展或改良後再以截長補短的方式互相合作,盡量要放下身段並與他領域進行激盪與融合等。另外Joseph J. Kockelmans(1979)將跨領域整理出三種類別:1.多領域(Multidisciplinary work),指領域與領域間彼此未必見得有連結存在,為各自獨立;2.跨領域(Interdisciplinary work),指所有領域相結合為一新領域;3.交叉領域(Cross-disciplinary work),不同領域在交流過程中彼此的界線仍緊密與對等。綜上所述,跨領域就是指各不同領域以不同的交流方式、交流程度彼此互通連結,嘗試以各領域皆可互助互惠的模式開拓出新的視野與思維,並進而產出更新穎的成果。以下就四個面向來說明跨領域美感教育中表演藝術課程的教學原則。

(一)鼓勵表演教師參與跨領域美感課程計畫
表演藝術與學校中不同學科發展跨領域美感課程時,在教學現場中將能促進教師間的協同合作,再經由共同規劃與課程實施,使得學科之間產生了跨域、擴展、整合,產出的新課程能展現出更豐富內容與樣貌。此歷程受惠的不僅是學生,教師在課程施行中本身亦受惠不少。正如G. Legrady(2006)所提出的跨領域教育乃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願景,其挑戰教師自身專業領域,但這具難度的跨領域美感教學過程,將帶給師生更寬闊的視野以及定義問題的新穎角度。若是學校的校長及行政單位能鼓勵老師們盡力參與,定可規劃出多元或具有校本特色的跨領域課程。

(二)保留表演藝術原有之藝術特性
根據Krug, D., & Cohen-Evron, N.(2000)對藝術跨領域課程的見解,學生可以學習提出問題和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透過跨領域的課程整合,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知識結構、多元文化的觀點了解不同面向的知識,建構出「以藝術內涵為核心」之跨領域課程。由於表演藝術本身的特質即包含了多元的表現形式與議題,因此當思考跨領域課程的發展策略時,即可從藝術領域的特質進行思考。以表演藝術藝術而言,包含聲音、肢體、表情等身體語言,結合視覺與聽覺元素,藉由模仿動作與關係互動等形式進行創作表現,以身歷其境實踐藝術教育,並透過鑑賞活動提升其美感品味(教育部,2014)。

(三)表演藝術與它科跨領域的方式
表演藝術課程有著開放性特質,在教育場域的所有學科屬性中,是最能包容不同學科領域之多元教學目標。因此,跨領域美感課程應以表演藝術領域的特質為核心進行跨領域課程設計,不但能彰顯各學科之個別化、差異化,也能帶出其共通性以及多元性的內涵。Drake, S., & Burns, R.(2004)認為跨學科統整的課程方法,是交叉檢視學科間共通的知識基礎或相關技能,學科領域仍有劃分,但並非清楚分明或重要於跨學科領域概念、知識技能等的學習。設計的方式,則可以是教師將跨領域的概念,融合進原本的課程之中,而不是為了使用跨領域知識概念而刪減原本的課程或新增課程。

(四)建構共同的教學目標
Krug與Evron(2000)認為可將藝術做為其他學科的資源(Using the Arts as Resources for Other Disciplines),當藝術課程跨領域與其他學科結合時,與各學科間建構出共同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增加學科資源的豐富性,讓學生可以從實際的感受中體會抽象的學理。陳瓊花也認為透過不同學科的結合更進一步可將藝術作為連結知識之間的媒介,增進學習的深度、廣度與完整性,最終與學生經驗、生活及社會作聯繫,運用多重角度與創新思維關心整體生命環境中的各項議題(陳瓊花,2001)。

由於表演藝術課程擁有極大空間的包容性及彈性,當與不同學科碰撞時,將使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樣貌與組構方式充滿多元可能。由於跨領域美感教學的歷程有機多變,Marshall, J.(2010)曾提及當代藝術模糊學科界限的表現方式和內容,以及重視與其他學科互涉的特質,使其整合特性可應用為跨域美感課程的統整關鍵。表演藝術領域發展至今,累積有豐富多元的藝術媒介與資源,透過適當整合應用,將對各學科之教學產生相輔相成的加值效果。然而當規劃跨領域美感課程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各學科仍應先考量其教學單元的學習內涵,再理解所合作的表演藝術之藝術概念與美感元素特性,思考互相融合的方式,千萬要避免「為融入而融入」的情形發生。

 

三、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教學策略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教學策略,乃是指教師在設計跨領域美感課程時,在實施過程中,於適當的時機點應用相應之教學策略,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目前實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自發、互動、共好」為首要的核心目標,為達成此目標,除了教學時機的掌握外,仍須仰賴合宜的教學策略激發「互動」,才能邁向「共好」的學習成效。《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在規劃時,曾建議跨領域美感課程可行之教學策略,應包含:應用藝術素材之問題導向教學、虛擬實境之情境教學、網路資源之體驗學習教學、應用藝術類數位典藏資源之探究式教學、合作學習式教學、專題討論式教學、協同教學、創造思考教學等八項(高震峰,2013;教育部,2014)。此八項建議,正可提供表演藝術教學在跨領域美感教學策略的轉化使用,以下分別簡述之。

(一)應用表演藝術素材之問題導向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表演藝術的概念與生活的元素當作媒介或資源,作為問題引導之教學策略。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應用藝術概念與生活元素之藝術作品、圖像與影音資料等作為問题引導與討論之發想。

(二)建構實境之情境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使用以表演藝術概念與生活元素建置之實境資源,體驗真實情境之教學策略。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應用表演藝術與生活元素之虛擬實境資源,營造出真實情境,以作為學習主軸與討論重點。

(三)網路資源之體驗學習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網路資源作為體驗學習之教學策略。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應用包含表演藝術藝術概念與生活元素之網路資源進行體驗學習,藉此可重複並加強重要概念之學習。

(四)應用表演藝術藝術類之數位典藏資源的探究式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表演藝術藝術類數位典藏資源進行主題探究之教學策略。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選擇表演藝術藝術類數位典藏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程主題之探究。

(五)合作學習式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以跨領域美感藝術概念與生活元素議題為主軸。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透過學生間的相互依賴以及分組互動技巧,達到同儕間相互回饋,不同背景學生間學習經驗得以交換之目的。

(六)專題討論式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以表演藝術跨領域概念與生活元素議題為主軸。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讓學生透過資料搜集與整合資訊之方式,進行專題報告,激發討論。

(七)協同教學
參與有包含表演藝術與跨領域學科等兩個以上教師合作,分別發揮個別教師的專長,於課堂中進行協作。教師於教學時,依據教學需求,分別應用表演藝術與跨領域美感教育之特殊教學媒體、設備與器材,經由不同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

(八)創造思考教學
在進行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啟發學生探索事物、真理的歷程,發展學生流暢、變通、獨創、精密等能力表現。在教學時,應要依據教學需求,藉由創意思考教學的模式,如ATDE(Asking、Thinking、Doing、Evaluation)之問、想、做、評量等策略,促成師生相互的回饋與尊重。

上述八個教學策略的建議,皆為依照課程需求、學生先備知識、教學需要、與校本課程等等客觀或主觀因素所列。授課教師也可依自己的教學經驗予以調整與增刪,因為最好的教學策略需要與教材內容作配合,千萬避免倒果為因,先選擇教學策略(教法),才考慮教甚麼內容(教材);教材、教法才是合宜的教學邏輯順序,而跨領域美感課程也應以此為圭臬,唯有健全的領域內學習基礎,再來執行教學策略。

 

四、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未來展望

2004年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中就將「藝術生活科」課程列為一個新興的科目,而表演藝術亦為此科目重要組成之一,此課程綱要的發展突顯了下列幾項特色,而這些特色也正點出了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表演藝術課在未來重要的展望與願景。

(一)應呼應國際趨勢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的教學活動呼應了世界教育潮流,在未來的施行上可提升學生自我體驗、省思與實踐的能力,並增進個人創作、審美與生活應用的能力,此與美國《教育法案》的藝術課程標準、英國《教育改革法案》以藝術應用為媒介、日本《中、小學學習指導要領》所延伸的終身學習理念相符,能呼應國際趨勢及世界潮流。

(二)應強調生活、社會及文化的連結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學中的課程設計皆應從個人生活經驗為起始,多元發展學生生活的可能性,激發潛能與創意並促進個別發展,進而延伸至團體合作,涵養互助合作與修己善群之團體精神,促進個性與群性的調和發展,最後擴及科技媒體、社會或社群,體現出對藝術的熱情與知能,感受藝術對自己、社會與生活環境的影響,並得以適當的發揮創意以增進生活情趣與培養各人嗜好。

(三)應著重務實前瞻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之教學內涵,從目標、核心能力、內容綱要到實施通則,均秉持務實及前瞻的原則,讓學校得以發揮創意與特色,呈現較自主的安排。其中,時間分配與評量方式兼容多元性,學校應賦予彈性排課與評量的空間。

(四)應強化連貫統整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需銜接其它科別與人文領域理念,以強化課程的縱向連貫與橫向的統整。

(五)應多元發展特色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包括了個人、群體、社會、文化、傳統及現代等特色,活動內涵以地區、社區及學校特色進行發展,以營造或發展學校所在地域或地區本位課程的情境。

 

(六)應保障課程節數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應是學校課程之一,各校不應該將本課程挪為他用。

(七)應規劃統整課程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應該著重課程之間的統整,融合各項教育政策,整體規劃各處室活動與資源,並掌握階段性、系統性的原則。教學要領強調活動之規劃及選擇,除應與各類課程結合外,亦應掌握自主性及統整性,適切融入生涯發展、生命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權教育、海洋教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及消費者保護教育等議題內涵。另外,學校應整體規劃教務處、學務處、總務處與輔導室等處室之活動與資源,以求能循序漸進、富階段性與系統性的實施課程。

(八)應賦予專業自主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需要有專門師資任教。當進行跨領域課程設計時,每一類科與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專業並不相同,因此,任教課程的教師都必須經過專業師資的培育與認證始可任教。

(九)應落實教學評量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應以學生學習評量、教學成效評量與教學評量結果來檢視教學實際成效。學生評量要顧及學生個別差異,著重學生日常表現及參與情形。評量結果的分析應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加強及補救教學之參考。

(十)應重視經驗傳承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設計、施行及評量上,為使課程精益求精,應多多徵詢有經驗資深教師與學者專家。

綜上所述,隨著表演藝術教學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發展,將可透過多領域的教學與溝通,從生活出發,因應國際世界的快速變化,藉此帶給學生更多元、宏觀、統整的情意及知能。而學生也能藉由表演藝術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教學,在宏大的知識領域中逐步覺察、欣賞而理解,終而歸結並熟悉知識的內涵。

 

五、結語

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學習不僅是要培養學生藝術知能,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鑑賞能力,陶冶生活情趣,更是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健全發展為目的。修習此門課程的最終目的不是要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而是在人文素養中「美」的陶冶與提升。如果人人都具美感欣賞或鑑賞的能力,再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那麼生活中的事物也將具有美感。

從上述的歸納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目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強調以核心素養來連貫、統整與發展的課程與學習。而表演藝術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課程內容擁有極大的空間與彈性,可適時連結各領域,展現出基本美感素養與社會文化的關切。整體而言,經由此課程多元的藝術學習與美感經驗的累積,培養以學生為中心的感知覺察、審美思考與創意表現能力,從快樂學習的過程,將可達到充實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希冀在未來表演藝術課程在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實施,不僅能引導學生在生活各層面皆能進行人文素養的提升,而學校教師也可配合校本特色發展出極具特色的課程。讓學生透過跨領域美感課程的設計建構出屬於個人的意義架構,除了有助於知識全面性的整合之外,也能讓學生運用學習表演藝術的經驗將瑣碎的學習歷程拼接成完整的學習意義。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