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協同主持人臺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 林小玉教授
一、引言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自民國103年展開三期三階段的進程劃分,分別為第一期開發階段、第二期深耕階段,及第三期推廣階段。計畫於民國108年進入第三期,以三年三階段為工作期程,以第一與第二期為基礎,發展「108 年宣導培訓─109年成效評估─110 年交流擴展─再宣導」之計畫實行方向(趙惠玲等,2021:6-7)。
計畫累積多年成果,第三期進入根據過去實施歷程與結果歸納課程發展樣貌的豐收時節,尤其在課程模組之創發以及跨領域美感課程類型之歸類上,大有斬獲,但也從中發現出課程發展遭遇的問題與挑戰。
二、計畫之豐收
(一)課程模組之創發
第三期之目標及亮點之一,即是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開發。計畫執行之初,對於跨領域美感課程應有的樣貌採取開放態度,讓各校有極大的空間因應學校理念與教學文化,開展各自的跨領域課程實驗。參與學校之課程研發團隊因此得以在很小的框架下自行探索研發,雖百花齊放各自美好,但學校端也表達期待計畫能更清楚的指引跨領域課程發展規範。
為指引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的方向感並形塑計畫成果之理論性,本計畫創發特屬之課程模組,一來定義「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是以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元件組構而成,為具有機性的課程樣態。其中「模組」是由數個功能不同的元件所組成之具有特殊目的組件。因此,課程模組包含數個教學功能不同的課程元件,經選擇並加以組合後,可形成具獨特教 學目標的課程方案,連續性的課程方案則形成教學系統。
二來明定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元件與亮點,含1. 跨領域內涵:依據課程目標及課程類型,選擇藝術與非藝術學科/領域知識(能)內涵。2. 美感元素與美感形式:音樂之美感元素如節奏、曲調、音色、力度、織度、曲式等;美感形式如均衡、和諧、對比、漸層、比例、韻律、節奏、反覆等。3. 跨領域美感素養:依據課程目標,選擇之跨領域美感素養,如美學思辨與覺察省思、藝術參與及社會行動等。4. 跨領域核心素養:依據課程目標,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課綱中選擇對應之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與跨領域/科目核心素養。5. 跨領域美感課程構組:依據課程目標,由所聚斂具跨領域美感特質之課程子元件組成,包含課程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活動、教學策略、與教學資源、學習評量等(趙惠玲等,2020)。
課程模組之創發為計畫之執行帶來理論化的激勵,在百花齊放的案例中藉由其萬端現象,組構我國跨領域美感課程發展的指引。有了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不但提供計畫學校課程創發的指引方針,也因此模組在彈性中保有方向、在框架中引領多元之特性,促進教學團隊教師專業知能成長,逐步擴展至各學科教學資源的整合,讓學生得已接觸更全面完備的知識經驗,使美感教育遍布於學生的生活中而無所不在(趙惠玲等,2021a:6),形成本計畫的豐收成果。
(二)跨領域美感課程類型
由數以百計的課程案例中,本計畫歸納出五種的課程類型:1. 活化型課程:應用藝術知能、策略、資源與活動等,輔助、活化其他非藝術學科之教學。2. 交集性課程:聚斂其他學科與藝術領域交集的知識結構或美感共通性等,發展融整性課程。3. 議題式課程:檢視藝術領域與社會文化、環境生態等的關係,發展包含不同學科的多元文化等議題課程。4. 學校本位課程:以學校本位為課程主軸,發展包含不同學科之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彈性課程、主題課程、社區課程等。5. 窗外式課程:以其他非學校課程之形式,如跨領域美感走讀等,進行以在地藝文活動、環境生態、媒材特色、國際參訪等為主軸之表現、鑑賞、實踐等活動式課程(趙惠玲等,2021b)。
上述五類課程類別之分析深具意義,因為這是歸納數以百計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案例後之結果,是獨屬於本計畫、植根於臺灣教育環境、經實際操作執行後所得之發現,足以成為有志於跨領域課程開發的個人或團隊參考之走向,藉以觸動課程發展的多元視野,為每一個課程設計按下可行的啟航按鍵。
三、計畫之挑戰:課程審查意見反映的現象與問題
本計畫於收到各校開發之課程示例後,會送請計畫內部以及外部委員根據計畫擬定之指標進行審查,提供量化與質化之回饋。審查委員們多大力肯定各合作學校之課程創發成果,惟計畫也歸納出委員們提及之比較有待提升面向(趙惠玲等,2021a:201-202):
(一)課程面
內外部課程案例審查委員對於課程面之建議改善事項,包括1. 可強化學科間、藝術科目的連結;2. 宜多呈現教學與學習成果、教師共備的教學與省思歷程;3. 結構宜更系統化且與統整主題有更深刻的連結;4. 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可配合不同的學習重點。
(二)教學面
內外部課程案例審查委員對於教學面之建議改善事項,包括1. 說明教師團隊的共備、協同方式;2. 應強化美感課程學習的內涵;3. 開展活動和綜合活動的關聯性可更加強;4. 可提升教材內容與教學活動之對應關係。
(三)評量面
內外部課程案例審查委員對於評量面之建議改善事項,包括1. 評量應與課程目標對應;2. 可更清楚說明評量方式、使用時機及如何實施 ;3. 針對學生學習的部分,評量的實施策略、標準等宜再加強;4. 教師團隊於課後評估並檢討課程之具體作為可強化。
(四)推廣面
內外部課程案例審查委員對於推廣面之建議改善事項,包括1. 引用特有校外資源時,其他地域的學校可能較難複製;2. 應完整呈現課程內容,以利推廣;3. 宜補強學生與家長之回饋呈現;4. 需思考向誰推廣?如何推廣?將有助於更多學科的相互轉化思考。
由上述可知,審查委員們大力肯定各合作學校努力開發創新課程案例之餘,也提出高度的期許:於課程上他們鼓勵學科科目與藝術科目間有更佳的連結,並重視課程於不同階段之區別性以及系統性;於教學上提醒切勿弱化美感課程學習的內涵,並應詳述教師團隊的共備、協同方式以利經驗傳承及分享;於評量上重視評量與課程之連結以及評量結果之運用,也提及評量時機合理化等之評量專業要求;於推廣上鼓勵鎖定推廣對象並明確化推廣目的,如實而詳盡呈現課程資料以利推廣。相信若能仔細審視與省思這些審查意見,必能避免常見的跨領域課程設計盲點,創發出能符應時代精神、社會期待以及學生經驗的示例。
四 、跨領域美感課程發展之觀察與建議
基於筆者參與計畫之觀察,以下提出幾個有助於面對跨領域課程開發之建議:
(一)跨越時間因素
跨領域課程多數係由學校教師共組團隊研發而成,因為牽涉藝術類科與非藝術類科教師之合作,共同備課等跨領域課程成功之條件受限於時間因素甚鉅。因此,學校如何安排共同備課時段,以及教師團隊如何找出可以一起商議的時間與空間更顯重要。一旦跨越時間因素,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互相研議與腦力激盪,則課程成品往往為人所驚艷。
(二)課程開發貴慎始
課程架構一旦確定,教學走向便隱然成形,不易改弦易轍。一如學貴慎始,課程開發也要慎始,亦即課程主題與教材內容等要定案前,應有充分時間腦力激盪,在各種可能性中找出最佳的跨領域課程路徑;尤其應細思藝術領域課程與學科課程的連結性、系統化,架構出兩類科目間有意義的連結,如此必能嘉惠學生,帶動社群,回饋在地。
(三)評量工具及早研發
評量問題是教案審查委員們不斷提出的關注點,原因有的在於藝術領域課程與學科課程各行其是,評量觀念迥異;有的在於課程發展過程中忽視評量的定位,以致於評量環節被忽視或草率帶過。儘管課程發展不以評定學生表現之良窳為最終依歸,但安排適切的評量機制,不但可以協助教師蒐集學習成效以利修正課程,也能引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並聚焦學習標的。因此,評量工具之研發宜及早規劃,避免因未超前部署而被忽視或草率帶過。
(四)善用現有資源思考優化走向
本計畫目前已累積九百多件課程示例,其中不乏優質且具啟發性的示例;並且提供不同篩選課程之條件,在網站中可輕易點選學習階段、藝術領域、學科領域、跨領域課程類型、跨領域美感素養、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跨領域美感課程目標(https://www.inarts.world/courses/)等,找到所設定檢索條件下之已開發示例。建議可多加利用,善用現有資源,但因應各校的教學生態,思考優化走向,便可在前人的步履上找到新創的契機。
五、音樂於跨域課程中的融整視角
本計畫執行多年以來,一直面對一個現象,就是藝術學科中以視覺藝術占課程開發案例之大宗,音樂與表演藝術之相關課程案例偏少。此處分析音樂於跨領域課程中的SWOT狀態,並提出音樂納入跨領域課程的可能方向,期待有更多的音樂相關跨領域課程開發,讓音樂獨特的聽覺藝術美感融整於跨域課程中,豐富學生的美感體驗與學習經驗。
(一)音樂於跨領域課程開發中的SWOT分析
筆者提出音樂於跨領域課程開發中的SWOT分析,期能幫助有意參與跨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者了解音樂於跨領域課程開發中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從中體認優勢,剖析劣勢,掌握機會,化解威脅。
S (strength) *聽覺藝術具渲染力,融入課程可引起學習動機。 *教學素材多元,可串聯不同時代與地域,易與學生生活連結。 *容易統整認知、情意與技能等學習目標以及表現、鑑賞與實踐等學習構面。 *現場教師多為音樂專長而具音樂專業,具有不可取代性。 |
W (weakness) *相較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音樂之認譜等教材類別需跨越之符號表徵門檻較高。 *音樂教師常負有指導音樂團隊參加比賽或展現成果等任務,時間壓力大。 *教學現場之問題如音樂評量相對耗時等,有待克服。 * 音樂教師基於對音樂專業度之堅持,恐減低與他人合作跨域課程之意願。 |
O (opportunity) *十二年國教對於跨領域課程實施之要求以及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等委辦計畫之推波助瀾等,成為執行跨域課程之誘因。 *少子化下,各校產生力求課程變革吸引學生之氛圍。 *教師專業社群之發展,有利共備機制之形成與運作。 *科技進步促成音樂教學之人性化與整合化,提供跨域課程之助力。 |
T (threat) *對於音樂非考科且需花時間投入而影響課業等的社會觀念,仍時有所聞。 *小校校數多,這些學校之教師常一人身兼數職且面對能共備者少之狀況。 *非音樂專長教學教師對於採納音樂學門於跨域課程中,較不具信心甚至避免之。 *即使將音樂納入跨域課程中,音樂常被作為各科目教學工具而學科本質被弱化。 |
(二)音樂之特殊性
音樂作為藝術學門以及學校教育的學科,若能掌握其特性,將可被精巧地融整入跨域課程中。
(三)如何掌握音樂於跨領域課程中實施的契機
基於前述音樂於跨域課程中之SWOT分析,以及音樂的特殊性,筆者認為音樂於跨領域課程中實施的契機如下:
五、結語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以全民美育為目標,跨領域為手段,其中藝術領域科目與非藝術領域科目之連結已在許多校園灑下種子,期待未來於學生生命中的一隅開花結果,幫助學生體察自我之價值、知識的鏈結、生命的美好以及生活的豐盈。
本文著重於計畫第三期在課程模組之創發以及跨領域美感課程類型之歸類發現與挑戰,並剖析音樂於跨領域課程開發中的SWOT,提出如何掌握音樂於跨領域課程融整的契機。
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不為開發而開發,是為學生的全面性學習而試行。相信在每一個努力的背後,將獲致他日跨領域教育澆灌於學生於藝術、學識、生活、文化的美好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