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百寶箱

嘗試性跨領域美感課程國民小學師培藝術與人文教材教法

國立屏東大學音樂學系 伍鴻沂教授

壹、前言

「美感素養」(aesthetic literacy) 為進步國家教育追求的公民核心能力之一,另外從各種產業中可發現,「美力」一旦超越「功能」就直接提高了產品的價格與產值,再從人類生活的經驗中可發現,「美的事物」較受眾人傾賴,「美的顏值」較易吸引來更多的表現機會,這都顯示美的力量不可忽視。教育部自2014 起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旨在強調落實「美感教育」以提升國民之「美力」。面對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技術將被取代,藝術則會更高價,國民的美感素養將成為國力的指標之一。藝術教育值得各界好好的思考如何落實培養國民「美感素養」。

國小師資培育「藝術與人文教材教法」多年來始終是科目受到重視,實質備受忽視,因為在有限的授課時間期待一般科系的學生習得統整藝術的概念和能力,未來去從事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實非易事。今年藉由跨領域美感計畫協助,本人自請擔任共同參與授課教師並嘗試做了突破,先由「美感經驗& 美感驚豔」開始,再嘗試跨領域實作,過程中師生雙方極為喜樂。

 

貳、課程目標與設計理念

「藝術與人文教材教法」包含音樂、視覺、表演藝術三領域,根據各師培大學師資與師培生具有的各項藝術基本能力,以往較著重培養這批未來的教師能統整藝術領域之各項知能,輔以各種教學方法以從事分科的藝術教學。

今年藉由跨領域美感計畫之協助,課程實施先引導學生真實體驗美的經驗,再導入跨領域的概念,鼓勵師培生發揮自己已具備的學科專長,結合藝術的概念與元素,嘗試跨領域藝術教學活動的體驗與應用。

 

參、實施歷程與成果

受限於本校106 學年第二學期「藝術與人文教材教法」排課只有九週的時間可實施,另由於師培生來自不同系所,不易再額外安排共同時間授課,故採取原則上使用學校課表已安排之課程時段,另外增加相關實作與體驗活動,形成系列之工作坊,讓學生自由出席修課,至少出席三分之二課程與活動,然後鼓勵小組共同創課,並實施實驗教學。課程與活動包含:理論、體驗、實作、分享、課程設計、實驗教學等六項:

一、理論

介紹與討論「藝術教育基礎概念」、「課程設計基礎概念」、「領域實施嘗試概念」、「各種音樂教學法探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

二、實作

藉由「參與指定之專題演講」、「參與選定之音樂會」、「與不同科系學生共同討論藝術主題與概念」等活動項目,落實學生親身參與專題演講,出席欣賞現場音樂展演,並與同儕討論(自在聊天方式)相關藝術議題。例如:「跨國音樂美感探索(專題:日本音樂教育簡介)」,「美的真實體驗(欣賞林子珊小提琴獨奏會與分享)」與「跨領域美感課程理論與體驗分享(跨領域典範美感課程設計討論、心得報告)」。

三、體驗

透過活動引導學生真實的活著,避免習慣性「視而不見」的活在固定生活環境中。包括參與「早中晚不同時段置身校園美景探索」、「對生活環境中美的事物有所察覺」、「自由想像置身聲、光、影的不同境界」、「人際美感體驗」。

四、分享

「以文字或口語真實的分享各種體驗活動心得」。分享是最好的學習方式之一,個人能對任何人事物先有感覺,再以「說得出」或「寫得出」甚至「任何方式傳達」分享給別人,這也表示個人自己「真的懂了」。實施過程中特別重視自願性分享而不是繳交一份作業,有的學生善於文字描述,而有的勇於口語表達,甚為精彩。除了活動當場口語即席分享外,共產生了13 篇文字分享,受限於篇幅僅呈現下列七篇之片段:

(一)「不一樣的早晨」師培生音研漢宗

“⋯一樣咚咚咚下了床;一樣涮涮涮、嘩啦啦盥洗;一樣直行的河堤路,等著一樣秒數的紅燈。我的趕上班行程,在每個工作日的早晨,例行地展開。

如同日常,轉了彎,上了高屏橋,廣播的整點新聞正要播放。但,眼前不太一樣,不,是很不一樣!常常是茫塵遮面的大武山,今天,嬌顏盡露。

好美,今天的大武山好美。清楚的山陵線刻畫出壯闊的山形;滿是青鬱的山色完全映入眼底。兩旁綿延的山勢好似張開的雙臂,隨著車子駛近,自己就像進入大山的環抱一般。大武山,矗立在眼前,彷若伸手可及,近得讓人不可思議,近得讓人心生溫暖。

心裡明白,離真正的山腳下其實還有好一段距離,只是這碩大壯美的景色還是令我有了錯覺,以為,我在山中。車子行進中,我仍在上班的路上,早晨,不一樣了!⋯”

(二)「美感經驗分享」師培生音研盈婷

“⋯由於近日常在屏東與新竹間往返,坐在長板凳上等著車到來,卻意外發現在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竹東客運站裡,隱藏著令我感到愉悅的氛圍。於大門處有一棵佈滿桃紅色樹葉的大樹,在昏黃的午後,伴隨微微的涼風,儼然一位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吸引著我的目光。於等候處放置各種形狀的漂流木,樹幹上擺放幾盆小紅花、黃花及可愛小玩偶;另一頭牆上則掛放檀木老爺鐘及復古式鳥籠,顯得古意盎然,鐘擺的滴答聲搭配著清脆的鳥鳴,猶如二重唱般,在聽覺上增添些許趣意,近日讓我在心靈及精神上有偌大的滿足。”

(三)「美的生活態度」師培生音研盈婷

“⋯⋯她手上拿的是陶盤、陶碗和木頭筷子。學校的用餐時間只有半小時,菜色也只有三菜一湯,對大多老師(包含我)來說,就是趕緊填飽肚子好休息,準備下午的課。但我看到她把菜一道一道擺放在陶盤裡,飯則盛在陶碗中,不急不徐的用筷子一口一口慢慢品嘗。
那時我只覺得她的盤子好古樸,動作好優雅,有說不出的安定的感覺。後來我體會,那是一種好好生活的態度,那也是一種美的展現。
我早忘了那些年吃的午餐的滋味,公發的便當盒也不知那裡去了,但我永遠記得有一個老師,就著賞心悅目的陶器,非常有滋味的享受半小時的午餐時間⋯”

(四)「發現生活中的美」師培生亭妤

“ ⋯生活美感對於我來說是能打從心裡對於人、事、物的一切美好的感受,並透過生活上得週遭情境,產生心靈內在深處的覺察與更豐富的創造。

在我的生活當中,我特別喜歡收集鞋子,每次打開鞋櫃,鞋櫃中不同款式的鞋子都會讓我驚艷,心情低落的時候,他就是我的心靈捕手;也可以說是我無止盡的慾望。季節的交替春夏秋冬每天穿搭不同的衣服搭配不同的鞋款可以讓我一整天特別有精神與活力。

在我的鞋櫃當中,有一雙是我特別最愛的一雙鞋。它是一雙繡花中短靴,其背景色調為深藍色,上面帶有復古的繡花草,顏色搭配得如此美麗動人,是一款非常精細的繡花鞋,帶有時尚與高貴的特色,底部為橡膠,外頭為拉鍊設計,兩雙左右腳的繡花設計皆相同。這雙走起來相當穩,高度剛剛好,雖然很捨不得穿,但它開啟我的創造靈感。

我將它創造成一個漂亮的花瓶,裡面放置美麗的花草,擺置在櫃子上當作擺飾的一種美感創作設計,不只可以襯托花的活耀與美,也可以營造另一種生活品味⋯”

(五)「美的經驗」師培生音研淑惠

“⋯⋯美感無所不在,能拓展至家庭及社會中,且人人皆能體現美感於日常生活,使身心靈臻於樂善與美好。⋯年前在家裡大掃除時,意外發現的「嬌客」──珠頸斑鳩,那嬌客不知時許在我住處的陽台上紮了營。

當時我擔心糞便可能帶來病菌,且陽台旁的冷氣壓縮機可能無法順暢地運轉,甚至產生噪音讓嬌客不得安寧等等,這些皆有可能危害到彼此的生活。幾天後我打算趁嬌客不在時拆掉他的營地,但開窗一看,裡面多了一顆皎白的鳥蛋,頓時震懾了一會,不知該如何是好,此時我才靜靜地端詳這一天然的「建築構造」,這個窩只有細長樹枝纏繞而成,樹枝看起來非常有彈性,而樹枝的底下是由不明物體混合而成的堅固底盤⋯. 細細觀察牠脖子上美麗的花紋,白色小圓點彷彿是普普風的絲巾一般,點綴一身的高雅,而牠也彷彿愛上這個秘密基地,並成為我不可或缺的「室友」,也愈來愈期待與牠的寶寶見面。

這幾天,嬌客不在家,我再次開窗查看,赫然發現這營地又多了兩顆蛋,看著看著不禁也感到一股幸福感,原來這大自然是多麼不可思議啊!體驗大自然的日常原來是如此美好!⋯”

(六)「發現美」師培生筠涵

“⋯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美感,著名的雕塑家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認為,只有願意也懂得去欣賞的人才能發現美,也才會是幸福的。我贊同羅丹的一番言論,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可以一同來發現這個世界上的美。

你可曾有過美得讓人不敢呼吸,深怕一個小動作就會讓眼前的美景消失的時候?又或是經歷過一個美景後,希望可以用盡一切把它記錄下來細細回味的時刻?我曾經有過,雖然在他人的眼中每天都必定會度過這個時刻,但是對在這些當下,它依然美的使我目不轉睛,讓我不禁的覺得:再多的煩惱也可以隨著它一同消失。儘管在年紀漸長的過程中,我看過的風景也越來越多,但那景色始終刻印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

每當看見夕陽西下,總會讓我緩下整天忙碌的步調和不停轉動的大腦,讓自己可以放下這些得意或不如意,真正得讓身心都沐浴在這樣耀眼卻不傷人的光輝之中,從中汲取新的能量,繼續再戰⋯⋯ 我想說:「發現美」是種歷程,經常練習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敏察,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都更健康⋯.”

(七)「心底的溫暖」師培生蕙鎂

“⋯某天下課回宿舍路上的時候,偶而停下腳步,發現原來校園中有這麼美的光景。溫暖的燈光灑滿了整個人行道,讓我恍然間想起了外婆家前面那盞微弱的暖燈,從小時候,那盞暖燈就一直佇立在我外婆家門旁,每當我要回家時,總是會看到溫暖的燈光照亮家門前,讓我不自覺地將這種暖光聯想當離別⋯. 然而現今的我看到這樣的暖光,想到的只有想回家的心情,家人等待⋯那盞暖光在這樣的夜晚不自覺地溫暖了我的心房⋯”

 

五、課程設計

跨領域美感教學設計以小組創作方式進行「不同科系學生共同設計一份課程」、「課程設計尋求諮詢」、「新創課程焦點座談」、「跨領域美感教學理論與實作討論」,一共產生以美感為主或跨領域方式課程設計共八件如下:

(一)「藝拍即合」教學活動設計(師培組員:王思茜、林皓翔、劉芳岑、劉豐毅)

「設計理念:希望學生能夠發現並聆聽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聲音,培養對日常生活中的音樂美,同時也讓學生能夠藉由敲打不同樂器來闡述情緒並能夠演出一段情境劇。也希望能培養學生用畫來表達音樂、訓練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欣賞不同的美。」

(二)跨領域美感教育「有緣千里來相會」教案設(師培組員:林蕙珊、郝峯儀、卓亭妤、李圓湘)

「設計理念:
a、參考屏東大學教育學系李雅婷博士之《建構美感教育課程發展模式之質性研究》一文,美感教育課程模式旨在培育知覺力(perception)、聯想力(association)、行動力(action)與省思力(reflection),本教案依循此PAAR 模式,力求美感教育之推動與實踐。
b、採異質性分組,期望藉由高能力學生的協助與引導,能激發出低能力學生之潛力,使小組各個成員皆能提升學習成效。
c、取材範圍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並注重情意的理解,激發學生追求美好的感受。」

(三)「動物狂歡節」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師培組員:施妙靜、謝蕙鎂、林筠涵、羅敬婷)

「設計理念:本次教學活動設計主要以音樂和自然兩大領域做跨領域的結合,選用著名音樂劇動物狂歡節作為主要教材。意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讓學生藉此認識多種不同動物的特性、特徵,進而能夠表現出來。同時為結合美感教育設計,於最後的綜合活動,讓學生運用紙黏土捏出各組所代表的動物形狀,結合拼湊出完整的動物狂歡節,完成後的作品可擺在教室當裝飾,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四)「感受音樂,揮(灑)舞(動)青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設計(師培組員:涂惠敏、簡正原、朱惠貞、翁亭歡)

「設計理念:美感教育之目的在於培育學生美感基本知能與素養,提升對美的覺察力、感受力、鑑賞力、創造力與實踐力。因此本課程設計主要針對學生「美感」為核心,音樂的本質即是美,而透過音樂欣賞帶領學生聆聽並運用覺察力感受音樂的表情,隨著不同的音樂旋律,引導學生產生不同的想像畫面,理解音樂世界的多樣性,進而將自己聆聽音樂的感覺運用肢體表演與視覺藝術的方式呈現,從覺知走入創作,昇華美感之體驗,在藝術教育中落實美感之養成。」

(五)跨領域音樂教學「小保學畫畫- 念念童詩」(研究生:陳漢宗)

「設計理念:
a 經由文本閱讀欣賞及想像〈小保學畫畫〉中各項事物的描寫。
b 結合說白節奏體會詩文的韻律並與人分享。
c 運用色點及線條進行節奏標示,作初層次節奏譜練習。」

(六)「家」視覺藝術語英語跨領域教學(師培生卓亭妤)

「課程設計理念:家,對我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在思考如何將自己之前的所學運用在課程設計中;為了因應108 年即將實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行跨領域課程設計,也試著思考利用其他領域的課程來融入視覺藝術,英語領域是一個較佳的選擇。這教學活動設計,將介紹每個人最熟悉的事物– 家。首先,教師將針對每個家庭都有的房間做單字與句型的介紹,並輔以美麗的影片或圖片,讓學生增加學習的興趣,之後再行製作精緻的袖珍屋,讓學生身歷其境。最後,讓各組學生發揮想像力,製作自己的家庭格局圖,並利用課堂所學之英語單字與句型進行介紹。希冀透過本次的教學活動,除了讓學生能夠學習到英語相關知識外,也從中能夠了解如何配置與布置自己的家庭格局圖,從一開始的草稿,到最後的配色,讓學生們能夠利用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學習到同一主題課程,藉此進行加深加廣學習。」

(七)「認識國際組織」跨視覺藝術與社會(師培生郝峰儀)

「課程相關目標:
一、認識國際組織的類型和台灣是否參加其組織。
二、了解國際組織成立的時間、地點、目的。
三、能體會臺灣的國際處境。
四、能體認身為世界地球村的一員,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和義務。
五、能完成魚骨小書的製作與設計。
六、能摘取及整理社會議題相關資料的重點。」

 

(八) 跨音樂與社會「乘著音樂遊世界」(師培生林蕙珊)

「課程概述:美感教育課程模式旨在培育知覺力(perception)、聯想力(association)、行動力(action) 與省思力(reflection),本課程設計依循此PAAR 模式,力求美感教育之推動與實踐。並採異質性分組,期望藉由高能力學生的協助與引導,激發低能力學生之潛力,使小組各個成員皆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本課程專為國小六年級學生設計,配合康軒六年級下學期社會課程,以搭乘音樂班機來探索日本、迦納及夏威夷地區,藉由Goole Map 帶領學生了解台灣到這些地區的方向與距離,並透過Google 小黃人來探查當地景觀與文化風格,輔以其他網路資料體驗異國風情,最後以探索各地音樂風格、音樂元素(如:日本五聲音階)及特色樂器(如:代表非洲的拇指琴與代表夏威夷的烏克麗麗),拓展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欣賞的能力,並尊重多元的文化風格。」

 

六、實驗教學

包括「同儕試教」、「小學實習試教」。參與工作坊的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後, 採自願方式參加由伍鴻沂與陳藝苑教授主持的「跨領域美感教學理論與實作焦點座談」調整課程內容,並在課堂實施「同儕試教」或親至「小學實習試教」。其中有四組教案在課堂進行「同儕試教」,接受同學們回饋意見。修課的學生中有三位非常認真的師培生卓亭妤、林蕙珊、郝峰儀當學期正好在屏東市崇蘭國小代課,她們把握機會在代課學校實施自己設計的跨領域美感課程實驗教學。亭妤設計實施「英語與視覺藝術」跨領域課程教學、峰儀設計實施「視覺藝術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蕙珊設計實施「音樂與社會」跨領域教學。另一位音樂系研究生在屏東大學附設國民小學實地教學,實施他所設計的跨音樂與語文領域「小保學畫畫-念念童詩」教學。實驗教學經驗帶給教學設計組員或教學者反思與回饋無價,參與者均表示雖然多花了額外時間但非常值得。

 

肆、心得

從課程與工作坊實施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學生中多數很好奇課程的下一步到底要如何進行,參加體驗活動又有何意義,不就是日常生活嗎?值得大費周章另安排時間早起或頂著太陽甚至追著月亮到早已習慣的場地去發呆?分科學來的課程知識要怎麼跨域呢?明明是壁壘分明的聲音、技巧、色彩、形態、肢體、科目⋯等,學生們的眼神透露的是「老師你到底想如何?」。慢慢的從學生的眼神可發現,他們的懷疑與堅持改變了,後期取而代之的是「我可以如何⋯我想試試」,上課與活動氣氛好得不得了,形成大家一起試著找新方式來討論教學的風氣。雖然參加的全體學生們無法在有限工作坊時間內都產生具體的成果,但顯然師培生們願意嘗試從沒想過的概念,顛覆過去自己成長階段的學習經驗,願意以更開放的方式面對未來的教學。文末分享幾位全程參與工作坊同學們的心得片段,藉以窺知師培生們的參與心得。

亭妤心得:
“很榮幸地能參加這次的跨領域課程設計教案,從課堂學習、撰寫跨領域教案到課堂上的教學,都是累積學習的經驗。跨領域的學習,我認為 除了學校的課程與通識課程外,更能有效發揮的是課外的實習活動與社團,但我覺得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課堂上融入其他的課程教學,而是必需訓練自己「不受框架限制的思考」能力,獨立思考、擁有批判的思考,才是讓未來社會上能產生更多的價值⋯現今的社會文化、教育皆在改變⋯教師也必需成為學習者的準備,擴大視野、吸收些新知、展開熱情的動力和進行有系統的學習,且要時時發揮創新,時時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讓學生從學習上也能有更多的樂趣,而不僅僅只是被動的學習。”

蕙珊心得:
“筆者有幸能參與美感教育課程深感榮幸與雀躍,但著手設計課程之初心中仍有許多悸動,一則能為美感教育貢獻一己之力備感光榮,一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深怕因跨領域又非自身專長而誤人子弟,故深感跨領域美感教育之推行著實有不少難處⋯”

漢宗心得:
“ 曾經聽一位音樂教育領域的教授說過,音樂課程的實施,應以「先體驗、後認知」為原則。因為在課程體驗之時,學生會「玩」得很開心,此時其學習動機十分旺盛。也因為全心投入體驗,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教師想要帶給他們的「課程」,後續再引入認知部分,學生才不會呈現「霧煞煞」的狀態⋯”

 

伍、省思與建議

任何教育新政策或教育新行動的實施,除了從教育現場進行點狀的立即行動之外,師資培育這區塊絕對不可忽視,因為未來的師資影響學生是全面的,不僅深遠而且會持續產生漣漪。本案在緊迫的時程下進行,未臻完善準備無法達到預期理想,成果雖稍能安慰但仍甚感可惜。建議未來類專書出版理論篇:嘗試性跨領域美感課程國民小學師培藝術與人文教材教法似計畫公佈時間再提早些,執行計畫時較易克服學校排課、鼓勵教師參與、學生選課、場地租借等之困難。

本文收錄於《這堂什麼課─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想像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