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副教授:江學瀅
得知有機會帶著全臺灣選出來的優秀跨領域教師同行西班牙時,感到十分開心,不知道一群優秀教師的相處會有什麼樣的火花。此行行程參訪西班牙巴塞隆納和馬德里這兩大城市,其一為孕育二十世紀重要藝術家畢卡索、米羅、達利的古老城市,其二為擁有普拉多美術館等多所重要博物館的西班牙首都。規劃行程的過程,當我們知道巴塞隆納畢卡索美術館參訪時,因美術館位於老城區,內部空間較小較不方便團體導覽,於是出發前想出一個辦法。老師們的課程規劃能力既然很好,何不讓大家在行程中建立跨領域、跨教育階段的混合背景小組,直接在美術館參觀討論課程?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便開始在確認選出參與教師之後,首先在說明會組成混和背景分組的教師社群,開始告知老師們需要事先查資料,在行程中發展課程的計畫。這個任務有一點辛苦也具有挑戰性,卻有著教育參訪的重要意義。畢竟,旅程中要隨時討論課程,似乎也不那麼放鬆。一路帶著課程任務往前進,隨時得要因所見所聞思考課程發展的可能性,但這不就是教育參訪的重要目標?教育參訪讓大家進入一個難以到達的陌生國度,進入一個古老又天生自代藝術氣息的城市。畢卡索、米羅、達利這三位藝術家生於此,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似他們隨意在巴塞隆納自由成長,卻長成創造迥異風格的偉大藝術家。這樣的條件刺激老師們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環境特質,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培育出代表時代特色的藝術家?是老街的環境氛圍?是體制教育的教育方式?還是什麼因素?
我們以畢卡索美術館為目標,讓老師們思考這些問題,並以欣賞該館作品後發展課程為分享的內容。前往畢卡索美術館這天,時間尚早,踏入老城區時,一股古老的氣氛迎面而來,空氣中瀰漫複雜的味道,有露天咖啡店的咖啡香,老街的霉味,甚至有早起遛狗的尿騷味。縱橫的老街道時間晚些店開了,可以找到地底的羅馬遺跡博物館,更有許多傳統小商店,教堂內飄出陣陣吟唱的聲音,很難形容這樣的藝術氛圍。
進入畢卡索美術館之後,各自的小隊一起行動,現場看著老師們認真討論的背影,實非令人感動。現場隨處可以看到一組一組的老師,面對真跡討論著。記得遇到討論中的陳學添校長時,他說,他看到這個美術館最動容的地方,是看見畢卡索非常的認真,一件作品,一個構圖,都有很多的草圖,而且每一幅草圖都很完整,都是可以各自獨立的作品。確實,我們拜訪時,館內展出仿自同為西班牙藝術家的委拉斯貴茲《宮女》這件作品的仿製再造作品,每一間接可看出來自於原作的風貌,卻每一件都充滿畢卡索個人的風格。再造的幾十件作品讓人思考,這到底是模仿還是創作?創作就不能模仿嗎?模仿只能一模一樣嗎?加入自己創意的模仿算是怎樣的藝術作品?觀賞過程興起的諸多問題,豐富了小組討論的內容,更豐富了現場討論建構的跨域課程。
教育參訪之收穫又多又豐富,上述僅聚焦於教育參訪行程中之課程發想這個片段,老師們最後發表時,教學檔案精美,教學內容精實,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旅行都不用睡覺?老師們的認真令人感動,此行所帶回的不僅僅是美術館看真跡的無言收穫,更收穫跨領域、跨教育階段老師們之間的一眾友誼,返國後更能隨時交流,交換教學想法,成就共同的成長。
老師們就近在美術館內的休息區,討論看到的作品可以如何發展成課程。
老師們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條件下,邊看展覽邊學習,熟悉作品的視覺藝術老師負責解說作品,同時也利用手機即時查閱作品內容。語文上若有不理解之處,更應用AI軟體即時翻譯,獲得討論與學習上最好的效果。
美術館賣店有許多提供給不同年齡讀者的鑑賞課程出版品,內容皆十分有趣。
這三件作品來自於畢卡索模仿委拉斯貴茲宮女這件作品的個人風格再造之作,團員面對這三件風格不同的有趣作品,認真欣賞。
偉大的藝術家不盡然只是創意無限,更是認真踏實的創作者。為了產出一件作品,對同一種構圖與造型進行非常多次的練習。
二團第四組老師們做出非常精彩的課程內容,帶領學生欣賞作品,並期望帶領學生改變媒材進行創作。
二團第五組老師們在鑑賞的架構下,考量不同年齡可能想法不同,從畫風探索生命歷程,並進而思考個人的人生行李箱裡有什麼。
二團獲選優秀課程的兩個組,都得到此行珍貴的陶藝學校圍裙。
二團老師在畢卡索博物館入口處階梯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