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百寶箱

跨領域美感教育協同行動研究:藝術師培故事@東華大學

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羅美蘭教授

壹、前言

教育部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推動的「中等學校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計畫」,在好山好水好美的花蓮以國風國中為重要的課程研發基地,由資深優秀的湯香櫻老師主導,從視覺藝術領域出發,邀請跨領域學科教師參與課程規劃和教學。跨領域美感教育執行時間從2014年9月到2018年6月,每學期研發一門跨域課程,目前已陸續完成國文、史地、英文、公民、自然、數學等領域之美感課程,今年希望能彙整教學研究成果,出版專書。

筆者有幸在此計畫中擔任諮詢委員,陪伴花蓮地區的美育成長。當湯老師有意願出版專書分享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成果,筆者欣然接下重任,邀約國立東華大學視覺藝術領域師資培育生一起參與,在編書歷程中與湯老師密切互動,學習與傳承寶貴的課程研發和教學經驗。

筆者將這項編書任務當成一項藝術師資培育的行動研究,選用meobook作為線上編輯工具,發展雲端共享的策略來協助湯老師實現理想,同時也引領師培生深度體驗學習,應用已有的藝術經驗和美編基礎,操作陌生的編輯軟體,探討湯老師所研發的課程重點和教學內涵,從分析豐富的資料(教案、學習單、課堂影像等)來理解內容,然後以新習得的軟體技術加以匯編。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為職前師資培育與在職教師進行協同行動研究,整合跨領域美感教育的理論與教學實務,將跨領域美感教育案例編輯成電子書,發展雲端共學策略,培養視覺藝術教育人才。

 

貳、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與職前師資培育協作

「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由國風國中視覺藝術領域湯香櫻老師主導,「職前師資培育協作」由筆者帶領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師資培育學生與湯老師合作,採用協同教學行動研究,讓第一線教師與師培生互動,傳承課程研發經驗。

跨領域美感教育,簡稱CDAE(Cross-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跨領域美感課程係指以藝術媒介、藝術概念、美感元素與藝術資源等作為活化、輔助與融整其他學科學習的媒介、資源、策略及主軸,建構「以藝術為核心」(arts-based)之跨領域課程(趙惠玲,2016)。臺灣東區國中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的推手為湯香櫻老師,從2014到2018連續五年執行教育部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計劃,在國風國中結合各學科領域將花蓮的自然和人文資源融入課程活動中,讓學生的美感陶冶聯結生活遭週資源,希望培養學生熱愛關懷花蓮的地方發展。誠如湯老師所言:

跨領域美感課程結合花蓮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簡報、繪畫融入課程活動中,引導學生藉由探查家鄉的自然奇景與歷史文化為出發點,再延伸設計與花蓮有關的藝術主題之徽章、標章、卡片、紙牌……等文創商品,讓學生的美感陶冶聯結生活週遭資源,開啟關懷花蓮、熱愛家鄉的個人價值觀。

湯老師從個人專長的美術教學出發,每學期邀約不同的學科領域的教師共同研發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每一跨域課程教學方案之研發,皆經由教師備課研究會議、教師教學增能工作坊研習、教學觀摩會,來設計課程與實施教學。目前已陸續完成國文、史地、英文、公民、自然、數學等領域之美感課程研發,彙整分析如表一。

表一 花蓮國風國中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

編號

學期

課程名稱

跨領域科目

教學對象

1.

104-1

花蓮之美-文學地圖

國文、視覺藝術

八年級

2.

104-2

花蓮文史故事

地理、歷史、視覺藝術

八年級

3.

105-1

花蓮伴手禮

英文、視覺藝術

八年級

4.

105-2

立足花蓮,胸懷世界

公民、視覺藝術、表演藝術

九年級

5.

106-1

花東之寶-石之美

自然(地科)、視覺藝術

九年級

6.

106-2

對稱之美

數學、視覺藝術

八年級

分析各學期課程主題,可看出湯老師歷年皆以在地特色來研發一系列課程的用心,並且能因應學科特質來跨域應用,猶如湯老師所言「試圖活化學科教學,並將原本較屬壁壘分明的分科學習經驗整合,提供學生審視學科知識的價值與意義」,今年希望能彙整教學研究成果,出版專書。

筆者在東華大學中等師資培育課程中,導入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邀請湯老師到課堂現場與師培生分享課程研發經驗,並且運用memobook 線上編輯軟體,輔導師培生與現職教師協作,實踐雲端共學策略,以回應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在師資培育的計畫目標:「期待透過師培大學師資及師培生投入,將專業領域結合美感教育觀點,運用於師資培育的改革,提升職前教師的跨領域整合能力,並將相關成果與第一線教師資源交流,彼此支持共創、共享更多的實驗性教學方案。」

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與職前師資培育協作於此產生密切連結,開展了協同行動研究,整個歷程有許多豐富精彩的故事,因篇幅之限,本文聚焦於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的專書編輯。

 

參、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專書編輯歷程

協同行動研究的「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專書編輯,歷經起承轉合四個階段:

一、起

2018年3月26日在花蓮縣國風國中舉辦「跨領域美感課程開發中等學校教學觀摩」,湯老師在會議中提出將歷年課程研發歷程和成果,編輯成專書的想法,筆者欣然承接這項任務。返回東華大學後,筆者持續以Line和湯老師聯絡,並在Google雲端建立資料夾,請湯老師將課程研發資料傳到雲端,開啟超連結與藝術師培生共享,以利後續編輯。

雲端蒐集的課程資料相當豐富,包括六個學期的教案設計、學生作品、學習單、課堂照片、教學評量、教學省思、課程發表海報等資料,如何兼顧質量,又要能有系統、有美感地將重要資訊編入專書,實是一項挑戰。

考量豐富的圖文內容、時間和經費問題,以及思考當代藝術師資人才培育的要點,決定選擇memobook線上編輯軟體來編製專書,以求創新和實用,並兼顧美感和品質,可是目前只有筆者使用過此軟體編書,必須先花時間和心思來教導師培生編輯技巧、規劃版面和編排內容。

二、承

三月二十八日開始,筆者每週三撥出一些時間與師培生研討編輯要點,引介memobook網站,並以實際作品案例與同學分享過往的編書經驗。四月十八日辦理第一場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協同行動研究增能研習,邀請湯老師蒞臨東華大學,與師培生互動分享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經驗,同學們對老師的熱忱和努力印象深刻,隨後採分工合作方式,由師培生認養科目編輯。在兩位老師的鼓舞下,同學一致認為這是一項有意義的學習,能在實作中加深理解在職教師的課程與教學,而雲端線上編輯的共學策略也具創新和實用魅力,大家興奮地躍躍欲試。

同學利用課餘時間各自完成認養的科目,五月九日再次邀請湯老師一起研習討論。看到五花八門的編輯成果,相當驚奇,憂喜參半。喜的是每位學生皆學會使用編輯軟體,用力編出了初步的成果;憂的是風格不一、大小錯落,疏密聚散各有其趣。為解決此問題,善於美編設計的同學運用網路社群為大家提供字形、建立格式,筆者相當感動同學能主動發揮專長為大家服務,也見識到新世代學生善用網路立即分享資訊的能力。

討論時,不僅是編輯技巧,也向老師學習教學方案撰寫要領,例如,教學目標、教學流程與實施策略、學習單、評量方式等,以及跨領域課程研發的溝通問題。湯老師熱心地與學生分享跨領域課程研發經驗,有許多是現場教師才能體會的困難挑戰與想方解決的心理歷程。從「做中學」引發的問題討論果然深刻也奏效,協同行動研究的教學分享與編輯實作在東華藝術師培歷程中持續發酵,期待五月二十三日,再次聚會,繼續研習討論。

筆者觀察,增能研習後編輯風格較為統一,但各科內容遠超過預期頁數,詢問原因,同學反應「湯老師的資料太多」、「跟湯老師溝通,老師說這很重要」、「我們只做編排,不敢亂刪,因為這些資料都很重要」,確實也是如此,寶貴的資料難以割捨,但也造成編書難題。筆者逐頁瀏覽和思考,提供簡化建議並和湯老師商議,決定調修後再給學生編,也請其提供高解度的照片和作品,以解決解析度不足的問題。

圖一 跨領域課程開發與電子書編輯增能研習

圖一 跨領域課程開發與電子書編輯增能研習 (圖片來源:張嘉芫攝)

三、轉

沒想到,五月中下旬湯老師很忙無法如期更新檔案,師培生面臨編輯瓶頸,總計畫的東區助理也剛換人,緊追著筆者報告進度,整個編書計畫呈現一片低氣壓,各種意外壓力變成一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師生好想中輟。

筆者在沒有助理、沒有經費支援的編書壓力中,必須先轉念,重拾熱忱、進行溝通。感謝新助理的體悟,逐漸從電話追擊轉為關懷支持,願意協助出版專書申核經費等行政業務,並答應給參與編輯的學生感謝狀。湯老師雖依然忙碌,但答應將編輯問題列為首要解決之務,快速提供了需要更新的檔案和作品,師培生也在教師的鼓舞下,願意繼續完成編輯任務,大家協定在六月辦一場高品質的發表會。

四、合

筆者於六月六日在FB社群網路分享了自己編輯的電子書來激勵學生,看到栩栩如生可翻頁瀏覽的電子書,大家都很興奮。此書的美編設計和目前協助湯師的專書,採用了不同的編輯方式,我們以實例討論編輯技巧和風格,又是一項具體的美育活動。此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A(art creation,藝術創作)、R (research,研究)、T (teaching,教學)行動研究的歷程與成果,較為簡潔美觀。筆者已完成專書架構,留下空白頁邀約同學參與並希望在期末展現,共譜「跨領域美感教育協同行動研究」故事,但因湯師專書內容龐大,超越預期編輯時間,目前還須趕工完稿,只好暫時擱下,決議全力編輯湯師的專書,以能在期末發表成果。

即使大家很努力,畢竟出版專書是個大工程,最後一周兢兢業業仍未能完稿,還有細節需要修正,但也希望期末能發表,因而在六月十三日上午9:00在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2F多媒體室(207)舉辦「跨領域美感教育電子書協作」,此活動既是工作坊也是發表會,將現階段編輯的專書成果轉檔成電子書,逐頁瀏覽討論,分享專書內容和編輯問題。湯老師看到電子書成果很感動,原來一直希望多印紙本,想用實體書與教學同好分享,終於答應減印數量,以電子書的形式來推廣跨領域美感教育。

六月十三日10:00在圖書館多媒體室(207)正式開展「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研討會」,由筆者擔任主持人,參與行動研究的視覺藝術師培生林鈺容、張媛晴、張意佳、張嘉芫,和研究生何玉媚、李俊德輪流發表跨領域美感教育專書製作歷程、跨領域藝術課程研發、美感教學現場故事、美感影片剪輯、藝術教育學習歷程與收穫等,邀請本校和校外教師各一名擔任評論人,並歡迎選修中教、小教學程的同學和視覺藝術教育研究生到現場聆聽,計約50名參與者在優雅的燈光和舒適的階梯教室中,體驗美育境教、分享跨領域美感行動研究的實踐歷程與成果。

同學的報告分享相當精彩,在跨領域美感教育專書編輯方面,師培生提出了回饋心得:…以MEMOBOOK的軟體編輯教案,從編輯中除了能看見湯教師的教案設計,更多的是在與老師互動與討論中看見一位教師在教學上的熱忱,湯老師不遺餘力的致力於跨領域教學,企劃撰寫、與跨科老師合作進行看似簡單但在執行上則為繁重的工作,湯老師也實際去執行,勇敢的嘗試以往不熟悉的教學方式,跨領域美感教學在未來的椒玉[教育]現場是可能都會遇到的課程,也透過這次編輯提早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相關知識。(S4張嘉芫回饋20180613)

我們將湯老師多年參與跨領域美感教育的資料重新整理編製,以期待更能貼近線上老師參考使用。(S1林鈺容回饋20180613)

肆、結果分析與討論

一、以協同行動研究整合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與專書編輯

為能有效促進職前師資培育與跨領域美感教育之連結,筆者規劃協同行動研究來整合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與專書編輯,增進師培大學教授、師培生和國中現職美術教師三方面的互動。在協同行動研究歷程中,為增進跨領域美感教育概念與實作能力,辦理三場增能研習,每次增能研習為一小時的「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協同行動研究」講座和兩小時的「課程研發案例與編輯實務」工作坊,研習內容為行動研究觀念與實作、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理論和實踐案例、教學實務經驗分享、編輯技巧與問題討論,兼重理論與實務。

增能研習是實施協同行動研究具體有效的策略,參與人員為藝術師資培育學生和研究生、現職教師和大學教授。「跨領域美感師資培育協同行動研究」講座(4/18, 5/9, 5/23)除了由筆者引介A-R-T行動研究概念和分享過去執行經驗外,並且邀請湯老師親臨東華大學與師培生互動,分享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歷程,而在「課程研發案例與編輯實務」工作坊(4/18, 5/9, 5/23),「跨領域美感教育電子書協作」工作坊(6/13),皆以實作方式來編輯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的專書,用意在於讓第一線教師與師培生互動討論,有效傳承課程研發經驗。大學教授、在職教師與職前師資培育生協同行動研究,整合了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與專書編輯,希望能藉由實際操作的深度體驗來培育藝術師資,同時經由A-R-T行動研究,強化藝術創作、教學和研究的藝術教師素養,增進專業成長。

二、合作編輯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專書,以創意行動解決難題

在編輯跨領域美感課程案例的專書期間,遭遇許多困難,但我們勇敢面對挑戰,用創意解決各項問題,例如memobook只接受JPG檔案和基本的文字編輯,因而必須把原有教案Word檔和PDF重編轉檔;解析度不足的學習單、作品和照片,也需找回原件,重新掃描或應用編輯技巧來提升解析度品質;龐大又重要的課程研發資料和教師省思內容,確實難以割捨,必須逐字閱覽,不斷溝通和討論,若有任何修正,皆需調整編輯,每個步驟都耗時費力。書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是有意義的!不但展現作者湯老師的觀念思維與教學實踐,也隱含編輯者費心實驗和精心調整的設計思考歷程,整體成果背後還有許多默默耕耘、協助和參與的人需要感謝,期能從欣賞和再創的藝術教育實踐中,完成高品質的專書編輯,在歷程中學會感恩、溝通和分享。

上述概括了整體陳述,很難想像細節,究竟是如何解決困難?學會編輯軟體了解其特色和限制後,原先專書編輯是想要以圖文並茂方式簡潔呈現重要內容,例如教師理念、教學目標、課程架構、教學重點、教學省思要點,輔以課堂照片與作品佐證,致於教案和評量等文件詳細內容,可放在專案網頁以超連結的方式看到全貌,但作者有其考量,堅決放入所有,方能呈現整體的課程研發樣貌,看來需分成好幾本書才能實現此理想,但礙於經費與人力,只能編一本,因而必須協商再協商,需要修正再修正。

湯老師提供的資料實在太豐富,而且有各式檔案。同學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經驗,想方設法以創意解決問題,例如,有同學先以illustrator或photoshop先處理美編,再逐頁貼進專書;也有同學發現可用ppt先統一初排,再利用網路軟體轉成高解析度的圖檔,以簡易軟體便於調修來解決作者不斷要更正內容的困擾。修改很花時間,但大家也認同每一個改變,都是為了求取更好的品質,逐漸釋懷。在繁瑣的編書過程中,有許多非預期的挑戰,實際領會行而後知難哪!

三、發展A-R-T協同行動研究,創新藝術師資培育

本研究邀請國風國中在職美術老師,與東華大學視覺藝術師培生和大學教授以雲端協作來合編「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案例」電子書,發展A-R-T協同行動研究,創新藝術師資培育。以下說明在職老師、師培生和大學教授的行動研究歷程和專業成長:

在職教師執行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計畫,將視覺藝術加入各科養分料理,可說是具有原創性藝術創作(A),經由各科教師互動研討後設計課程(R),然後實施教學(T),現與師培單位合作將歷年心血編成專書,需要回顧和整理相關課程資料,猶如研究者省思課程研發經驗(R),並樂意將經驗傳授給師培生(T),然後化身為藝術家,與具有藝術創作經驗的大學教授、師培生共創一本具美感和原創性的專書(A)。

師培生擔任實作編輯任務,需充分理解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必須主動又緊密地與在職教師互動,以同理心來瞭解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歷程,從課堂照片、學習單和學生作品來揣摩第一線教師的教學實施策略和評量方式……,於是,師培生在編輯過程中,賞析了在職老師的教學藝術,以自身的美感經驗和藝術創作能力,再創專書編輯成果,也算經歷了一場A-R-T行動研究,涵育了藝術創作(A)、研究(R)、教學(T)三種素養。

筆者身為大學教授,面對3/26教育現場問題提出解決之道,希望能將現職教師的想法結合師資培育共編成書,於是從過往經驗中思考師培之道,並尋求最新的雲端編輯來創新學習,因而邀請現職教師將課程研發經驗傳承給師培生,在參與實作中共譜A-R-T行動研究,強化藝術創作、研究和教學三種能力。筆者將研究歷程結合雲端共學,以Line和湯老師聯絡,設立Goole雲端資料夾來蒐集和分享課程研發資料,運用FB社群即時分享與討論、凝聚師培共識,期間舉辦一系列講座和工作坊,以教學分享(T)的方式,增進師培生對跨領域美感課程研發的概念、從做中學來理解教學實施內涵和精進編輯,筆者一路伴著師培生和在職老師以創意解決各種問題,一起成長。當收到邀稿通知,準備將東華師培故事寫成文章時,感恩線上軟體的歷程紀錄,讓筆者能迅速整理歷程資料,做成初步的行動研究報告。

 

伍、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跨領域美感教育協同行動研究」為題,說明東華大學藝術師資培育的故事,經由協同教學行動研究,師培生、在職教師和大學教授,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例如,師培生參與專書編輯,認真研究在職教師的課程研發案例,在職教師感謝師培生的協助,樂意與其互動,傳承課程研發經驗,大學教授負責規劃,陪伴整個編輯研究歷程,並從旁輔助解決各式問題,發展出有效的師資培育三角互動合作模式(圖*)。本研究藉由實際操作的深度體驗來培育藝術師資,希望將來還有機會,繼續深化和擴展跨領域美感教育,帶動大學端的師資培育和在職教師一起關懷藝術與各學科的融合,以及美感教育的課程研發和教學實踐。

 

 

本文收錄於《這堂什麼課─跨領域美感課程的想像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