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跨領域美感課程?跨領域美感課程定義與實施

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核心內涵3.0

壹、跨領域美感課程的定義與類型

一、跨領域美感課程的定義

以藝術媒介、藝術概念、美感元素與藝術資源等作為活化、輔助與融整其他學科學習的媒介、資源與策略及主軸,建構「以藝術為核心」(arts-based)的跨領域美感課程。

二、跨領域美感課程類型舉例

  • 活化型課程:應用藝術知能、策略、資源與活動等,輔助與活化非藝術學科之教學。
  • 交集性課程:聚斂學科與藝術領域交集的知識結構或美感共通性。
  • 議題式課程:運用藝術領域與社會文化、環境生態等關係,發展多元文化議題課程。
  • 學校本位課程:以學校為本位發展包含校本課程、特色課程、彈性課程、主題課程、社區課程等。
  • 窗外式課程:以其他非學校課程之形式進行以在地藝文活動、環境生態、媒材特色、國際參訪等為主軸之課程。
  • 混成式課程:涵蓋面對面教學、同步網路學習與非同步學習之混成式課程,綜整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科技。

貳、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定義

「模組」是由數個功能不同的元件所組成之具有特殊目的組件。因此,課程模組包含數個教學功能不同的課程元件,經選擇並加以組合後,可形成具獨特教學目標的課程方案,連續性的課程方案則形成教學系統。理想上,當課程模組形成後,若需調整或修正課程方案時,可透過調整課程元件來達成。「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即是以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元件組構而成,為具有機性的課程樣態。

參、跨領域美感課程模組的元件與亮點

一、跨領域內涵

依據課程目標及課程類型,選擇藝術與非藝術學科/領域知識(能)內涵。

二、美感元素與美感形式

Based on the course objectives, select art and non-art subjects/fields to develop and apply components that can be connected with aesthetic elements and forms, such as creative expression, appreciation and practice and other artistic activities.

(一)美感元素

Visual art: points, lines, surfaces, space, composition, texture, color, light and shade, etc.

音    樂:節奏、曲調、音色、力度、織度、曲式等

Performing Arts: Elements of drama or dance such as sound, body, emotion, time, space, energy, improvisation, movement, theme, etc.

(二)美感形式

Balance, harmony, contrast, gradation, proportion, rhythm, rhythm, repetition, order, unity, simplicity, virtual reality, specificity, etc.

三、跨領域美感素養

Based on the course objectives, choose cross-field aesthetic literacy.

  • 美學思辨與覺察省思:透過美學知識底蘊反身自省以發現自我之定位和認同。
  • 設計思考與創意發想:培養具創造力且以具體計劃來解決問題的習慣。
  • 藝術探究與生活實踐:培養對藝術活動的探查習慣並應用相關知能於日常生活中。
  • 符號識讀與脈絡應用:辨識與理解符號樣式及意涵並能適當運用。
  • 數位媒體與網絡掌握:駕馭數位科技媒體並能理解與評價網路訊息。
  • 藝術參與及社會行動:規劃藝術活動並以之表達對社會的參與。
  • 跨域文化與多元詮釋:理解文化多樣性並能嘗試詮釋議題內涵。

四、核心素養

依據課程目標,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課綱中選擇對應之藝術領域核心素養與領域/科目核心素養。

五、跨領域美感課程構組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it is composed of curriculum sub-components with cross-fiel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一)課程目標:覺察教育現況,具備跨領域/科目內涵及美感素養之課程其核心理念、課程欲培養之素養與學習重點。

  1. 展現跨領域美感素養與跨領域/科目學習內容的連結。
  2. 展現跨領域/科目學習重點與跨領域美感素養之間的應用。
  3. 展現跨領域美感素養對跨領域/科目學習效能的助益。
  4. 展現對跨領域美感素養的探索動機、培養與應用。
  5. 展現跨領域美感素養對創造、批判、思辨等能力的引發。
  6. 其他。

(二)教材內容:具備跨學科內涵及美感素養之課程中,能引起動機之媒介、教師研發之課程教材,可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1. 教材連結了學生先備知識、藝術學科與非藝術學科。
  2. 教材於生活中開展出學生創造、批判、思辨、應用等能力。
  3. 教材之組成符合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模組及編選原則。
  4. 教材邀請外部人員參與協作。
  5. 教材幫助學生建置其學習歷程檔案。
  6. 其他。

(三)教學活動:具備跨學科內涵及美感素養之課程中,引起動機之課程教學活動、課後教學等活動。

  1. 呈現所發展跨領域美感課程類型之特質。
  2.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教學策略引導教學活動。
  3. 設計符應跨領域/科目特質之跨領域美感課程教學活動。
  4. 規劃啟發學生思辨藝術概念與美感經驗之教學活動。
  5. 規劃激發跨領域美感經驗之延伸學習活動。
  6. 其他。

(四)教學策略:協助學習者達成每項教學目標的詳細計畫。

  1.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問題導向教學。
  2.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虛擬實境情境教學。
  3.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網路資源體驗教學。
  4.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探究式教學。
  5.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合作學習式教學。
  6.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專題討論式教學。
  7.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創意思考教學。
  8. 應用融入跨領域美感素養之協同教學。
  9. 其他。

(五)教學資源:具備跨學科內涵及美感素養之課程中,課程研發參考文獻、課程引用之資源、學生產出之學習成果。

  1. 使用校內外人力資源、在地文化、硬體設備、空間或博物館、公園等場所。
  2. 連結至國際,具備國際視野之資源。
  3. 使用各種形式的儀器、電子設備或程式軟體。
  4. 以視覺、音樂、表演藝術作品輔助體現學科學習重點及其核心精神。
  5. 過往實驗課程方案具延展及永續性,或校本課程經驗再應用。
  6. 其他。

(六)學習評量:具備跨學科內涵及美感素養的課程中,使用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多元評量模式、評量指標之設計、學習成就評量效度檢測,評核達成擬定課程目標之程度,可參照「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建置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檔案作業要點」。

  1. 應用融入表現藝術活動之形成性評量。
  2. 應用融入表現藝術活動之總結性評量。
  3. 應用融入鑑賞藝術活動之形成性評量。
  4. 應用融入鑑賞藝術活動之總結性評量。
  5. 應用融入實踐藝術活動之形成性評量。
  6. 應用融入實踐藝術活動之總結性評量。
  7. 應用跨領域美感素養建置學習歷程檔案。
  8. 發展跨領域美感課程之多元化評量策略。
  9. 其他。

六、卓越亮點

(一)校內外連結:透過跨學科內涵與美感素養之跨域課程,具備校內跨領域共備、校本課程應用、校外社區關懷等校內外連結。

  1. 協作兩類以上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進入教育現場。
  2. 關聯各校本課程與校園特色。
  3. 連結社區、地方特色或文化資源。
  4. 運用當地歷史文化、人文特色融入跨領域之課程方案。
  5. 綜合不同時間、地域、人文資源等,進行跨領域美感之鑑賞與詮釋、思考與批判。
  6. 其他。

(二)國際視野:透過跨學科內涵與美感素養之跨域課程,具備國際情勢探討、多元文化體驗、東西文化對話、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等國際視野之陶成。

  1. 善用課程資源、課程教材為媒介,增進國際視野。
  2. 透過國際師資共備、共教,或交換生合作學習,增進國際視野。
  3. 強化國家文化認同。
  4. 增進國際競合力。
  5. 融整國際情勢與全球新興議題,鍊結全球在地化。
  6. 連結多元文化、跨域觀摩與交流,促進在地全球化。
  7. 參與國際參訪。
  8. 其他。

(三)人權正義:透過跨學科內涵與美感素養之跨域課程,具備人類普世性權利的知識融整,促進尊重、包容與責任的理解與實踐,保護/爭取人權自由的積極行動,達成人權正義。

  1. 善用課程資源、課程教材為媒介,達成人權正義。
  2. 透過共備、共教,或其他協作群體,達成人權正義。
  3. 統整個人權利、社會法律、國際關係之思辨力。
  4. 借鏡並關懷區域與國際事件、種族發展、歷史事件。
  5. 參與並實踐人權相關活動。
  6. 其他。

(四)性別平等:透過跨學科內涵與美感素養之跨域課程,對性別多樣性、性別識讀、性別權益、情感教育等議題,具備知識、情意態度與動作技能之融整教學。

1.     善用課程資源、課程教材為媒介,增進性別平等。

2.     透過共備、共教,或其他協作群體,達成性別平等。

3.     強化性別特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理解包容。

4.     建構性別與多元文化其他議題間的對話與交融共識。

5.     參與並實踐性平相關活動。

6.     其他。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