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終為始。確認課程的終點,推演學生需要建構的概念,以及找到協助探索的脈絡。
2.跨領域學習。以跨領域學習連結真實世界
3.越在地越國際。越理解在地,才是能自我認同,帶著在地特色走向國際的世界公民
4.師生共學、終身學習。提供經驗讓學生相信自己能夠學習,享有學習的喜悅。
我們可以常在各類媒體中見到與聽到環境危機、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節能減碳、減塑等詞彙。中學階段,這些議題也會出在地理、生物、理化、健康教育、地球科學等課程中,視覺藝術課程也有關於環境藝術的介紹與創作。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學校也會有相關的講座與活動。身為第一線教師,實施環境議題相關課程與活動時,常會思考「環境議題」是否能深入學生們的內心?我們觀察到學生們的回應大多是「了解環境危機,但不太有感」或「感覺像是很遙遠的事情,與我關係不大」等。可能課程或活動結束後,依舊習慣性地使用一次性餐具,不經考慮的使用電力。環境危機和我們現在與未來的生活息息相關,對環境危機沒有警覺與準備,就像是明知有颱風警報還出門,以為能躲過強風暴雨的傷害。
本課程以藝術為橋梁,不同領域科目老師們一起備課後再授課,統整學生原本分科的學習經驗,讓學習更多元,並以美感課程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課程設計從認識環境危機開始,對環境產生感受與反應的能力。透過影片與閱讀文本,讓學生學習環境議題相關的知識,發展對於環境的價值與倫理觀。學生透過對環境危機的覺察與理解,運用美感元素與美感形式繪製SDGS與環境議題相關指標的明信片。最後以基隆市現在是否要興建天然氣四接接收站的爭議為例,讓學生熟悉解決環境議題行動所需要之知識,了解如何進行公民行動投入預防並解決環境議題與問題之過程。而透過藝術領域視覺藝術課程的教學與浸潤,讓
本校跨領域教師認為課程最重要的是帶領學生們對環境危機有感,能欣賞大自然原本的美好,除了了解環境危機對生活、社會、生態系統及環境造成的負面衝擊,更能覺察因環境危機產生的負面感受和情緒,並試著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最後期待有更多察覺環境危機的行動者出現,讓世界更能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