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台灣英文新聞
新聞連結: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469072
臺北市仁愛國小、富邦文教基金會與湳山戲院將攜手合作,開啟6至12歲學童的社區觀影體驗計劃,以一個電影院為基地,連結週邊學校,研發觀影課程,帶領學童進入電影院體驗電影的魔力,開啟多元的視野。
臺北市仁愛國小今年以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做為出發點,為12年國教素養導向課程進行準備,透過一系列跨領域課程的開發與實驗、引進基金會資源與教師一同進行共同備課,再由教師專業開發課程,並以產學合作模式串連社區資源連結,一同實踐兒童美感教育。本次臺北市仁愛國小美感跨域文化體驗課程將是全臺首度由學校、產業與戲院的三方合作,將觀影體驗納入學校課程,同時也希望透過學校課程帶入文化體驗,培育未來公民的素養。未來期許藉由基金會力量將此一試行的模式,推展到全臺灣更多地區,建立長期的社區駐點的影像教育方案。
自2014年起,富邦文教基金會以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為目標,開啟青少年影像教育方案「全國巡迴電影學校」,巡迴至全臺灣各地,將多元的電影帶給青少年。過去影像教育在臺灣未受到重視,大多是個別教師、個別單位的零星努力,反映在青少年影像教育現場的經驗,展現出來的是青少年的觀影經驗較缺乏多樣性。因此,自2018年起,富邦文教基金會將影像教育的年齡向下延伸,目標為在學童階段即累積多元的觀影經驗,在戲院良好的觀影環境中體驗電影的影、音力量,並且透過多元的片單內容,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引發其對各種不同的影像產生興趣,培養多元觀影習慣,使兒童與青少年得以反覆對照與整理自己的經驗與觀點,進而了解、參與文化。
此次合作,由臺北市仁愛國小與富邦文教基金會連結了湳山戲院,位於通化街的湳山戲院,在大型戲院環伺的東區,展現不同的電影魅力。湳山戲院在既有放映場次之外開出教育場次,為台灣影像教育開啟新的一頁,成為文化體驗亮點基地。本合作之首波放映以挪威紀錄片《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Solveig Melkeraaen,2017)試行,容納了臺北市仁愛國小五年級的十四個班級一同來觀看。
《北海漁村的寒假日記》是關於來自奧斯陸的九歲女孩伊娃,趁寒假回到媽媽的故鄉去打工切鱈魚舌,與十歲的男孩托比亞斯一起工作;在北部挪威,孩童們自六歲起可到工廠切鱈魚舌,「這是一項傳統」,而兩位孩童都對自己即將賺取的零用錢有所規劃。參與放映的同學們看到銀幕上一顆顆泡在血水中的鱈魚頭的特寫鏡頭,以及工廠裡的孩子們抄起短刀切鱈魚舌的影像,發出了驚嘆;放映結束後,各廳的教師帶領了簡短的映後討論,問起對影片中最印象深刻的場景,以及猜測為何導演要放入這些畫面時,每個學童著眼的觀點都不太一樣:有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片末托比亞斯駕船,載著伊娃在海上兜風的畫面,因為「導演想要展現他們兩個付出努力得到的成果。」看完電影後,有同學表示暑假要去加拿大,想去楓糖工廠打工,也有人表示自己得每天在書法教室待上八小時;孩童們除了觀察到電影中的安排之外,影片也與自己產生了連結。
放映後的「美感跨域•文化體驗•社區觀影體驗記者會」當中邀請到仁愛國小楊柳淳校長、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以及國家電影中心副執行長陳德齡、教育局國教輔導團專任輔導員田芷綾等嘉賓出席。富邦文教基金會冷彬總幹事表示,此次合作是台灣很重要的一步,是教育與文化體驗、社區與校園連動的開始,想以此經驗推動至全台灣,並且向教育部與文化部倡議。陳德齡副執行長則特別表示,文化部於今年發佈了文化體驗方案,與教育部有平台方面的連結;陳副執行長亦表示,電影是很好的跨領域學習的媒材,能啟發孩子對藝術、視覺、多媒體新體驗的概念與觀影習慣,未來對健全產業亦有相當的助益,國家電影中心在這中間扮演窗口的角色,希望能號召、帶動更多在地即將凋零的戲院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一同看見更多的可能性,一同向政府與公眾傳達電影所能帶來的良好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