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發布

我的課表跟你想的不一樣 跨領域美感教育打開學科間的籓籬

你可曾想像過,珊瑚能作為數學課的教材?或是你的高中老師教你如何寫文案?這些不同於一般授課的上課想像,正在發生。由臺灣師範大學承接教育部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透過美感教育,讓學習延伸至教室外,讓知識不只存在於課本。

訪談
美術系趙惠玲教授認為,美感教育重點在透過感官層次的刺激,讓課程變得有趣。

教育部發佈的108課綱中,以核心素養為課程主軸,取代過去的能力指標。在科技快速發展下,課本中的知識並非單一學科就能解決,因此跨領域儼然成為顯學之際,若加上美感的養成與薰陶,將使學生具備更全面思維與理解能力。

所謂的跨領域美感教育,是以藝術為基礎,由各間學校的藝術教育師資,串聯各學科老師,以有別於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透過音樂、視覺、表演藝術需實際操作的特點,融入學科教學中,讓學生能藉由課堂中的動手實作,貼近生活化的學習方式,啟發對於學科的興趣。

計畫主持人──臺師大美術系趙惠玲教授,執行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多年,她認為美感教育不同於教科書、考試,不以量化的分數來衡量學習成果,重點在透過感官層次的刺激,並融入時事議題,不僅可以讓課程變得有趣,老師還能構思屬於自己的教材。

「我們常說生活處處有美,美感教育同樣也適合在各年齡層,各種狀態的學生。」趙惠玲教授認為色彩、音樂、肢體動作,是更為親近的表達方式,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因此在開創性、多元性的思辨訓練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貢獻,也更適用在特教生或是長者身上。

比起升學主義下的學科考試,面對不拿手科目,解決之道通常是補習班或是用功苦讀,但強調以感官接收的美感教育,給予學生不同於坐在書桌前的學習方式,藉由融入音樂、色彩等藝術元素後,即便在成績增長,可能不會立竿見影,卻已經創造學生新的學習刺激。

像是高雄市的陽明國中,就從漸層飲料中找到教材,面對理化課本中諸多化學反應,可能就會有人舉手投降,但他們選擇帶領學生,從認識液體中的酸鹼密度,調配出具有不同色彩的飲品出發,了解酸鹼、溫度與濃度之間的關係,上一堂名為「餐桌上的理性與感性」的藝術課。

高雄陽明國中 1s
高雄市的陽明國中帶領學生,認識液體中的酸鹼密度,調配出具有不同色彩的飲品,藉此了解酸鹼、溫度與濃度之間的關係。

基隆高中則是運用鄰近的海洋地理優勢,以珊瑚來解釋數學概念裡,相當抽象的碎形理論,同時將生態保育的觀念融入其中,最後藉由實作方式,來繪製珊瑚的相關作品,一次的課程帶入了數學、生物、美術三種學科,以在地化教學內容,帶領學生認識腳下土地,卻也不忘知識性的學習。

110.5.4珊瑚媽媽講座 210627 79s
基隆高中運用鄰近的海洋地理優勢,以珊瑚來解釋數學概念裡,相當抽象的碎形理論。

尤其多數學校面臨少子化的壓力,推動素養教育,不僅可以打造獨特的教學內容,在政策領導下,更有利於招生宣傳。趙惠玲教授表示,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中,每個縣市都有標竿案例、種子學校可以請教,也會視不同課程類型、教學情境,聘請專家給予建議與指引。

趙惠玲教授接著補充,在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中,除了協助學校成立教師社群,由藝能科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同時給予經費資源上的挹注,透過模組化的課程架構,加上定期的研習、工作坊、專家諮詢等全面性支持,來加速教育現場的銜接。

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攪局,影響層面擴及教學成效、授課場域、及老師本身,因此在秉持著跨域的核心理念下,今年由計畫主辦的「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以「疫情時代美感教育的永續發展」為題,將數位科技、網路社群、元宇宙等新元素,融入到素養教育當中,並藉由實際案例分享,來指導老師如何因應外在環境的驟變。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從初期的10所國高中,到第四期已有385所學校加入,其中也有偏鄉以及海外華僑學校,自2014年推動至今,秉持藝術領域聯手各學科的課程開發,不只在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上見到成效,教師也因此從中獲得經驗及成就感。

或許藝術課、音樂課僅佔多數人求學階段的極少部分,但是藉由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三種元素,讓知識的學習產生化學反應,你我課表中不再只有常見的科目,而是有更多元豐富的學習樣貌。(撰文:楊詠盛 / 編輯:林靜 / 核稿:胡世澤)

【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論壇】

時間:11月11日及11月12日 早上9點至下午5點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網站:
https://symposium.2022inarts.world/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