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發布

疫情下,美感教育在線!挑戰中,跨域扎根 共塑美好新世代

從臺灣到世界各國都正大力推動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究竟是什麼? 《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邀集各國藝術教育學者透過線上論壇的方式,共同探討美感教育的國際趨勢與疫情下的推動策略,讓我們得以一窺美感教育的精神。

Article 6392f330522e1
《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在111年11月11日至12日於政大公企中心盛大登場。(第一排左6為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左7為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武曉霞、左8為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館長李泊言、左5為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趙惠玲)

新聞來源:文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新聞連結:<天下雜誌>

從上一世紀的「美術課」、「音樂課」、「表演藝術課」,到現在各方倡議的「美感教育」,這些課程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學習繪畫、唱歌、表演等技能?或是開發孩子們的潛力,培養未來的藝術大師?

教育部自103年起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一期計畫,成效卓著。教育部主任秘書廖興國在《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中致詞表示, 教育部於108年起持續推動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二期五年計畫,繼續在人才培育、支持系統、課程教學及校園環境等面向,全面推動美感提升。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武曉霞司長也指出,當代美感教育推動的最終目的,是期待美感素養能成為21世紀臺灣新世代公民的DNA。

美感教育  以藝術啟發大腦與心智

「學校的藝術教育只是社會藝術教育的一小部分,對整個社會的福祉和健全卻有著重要的意義。」世界藝術教育聯盟(World Alliance for Arts Education,簡稱WAAE)前任主席,澳洲梅鐸大學健康與教育學院榮譽研究員Robin Pascoe在《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Robin Pascoe認為,藝術教育並非僅侷限於技法或技能的學習,而是在各種文化脈絡下,提供學習者以藝術為創作方法,進行思維與情感表達的創意活動。

哈佛大學知名的「零計畫」(Project Zero)資深研究員、美國波士頓學院心理學榮譽退休教授Ellen Winner則在國際論壇中指出,在藝術教育的長河中,先後出現過「作品導向」和「過程導向」兩種分歧的路線。「作品導向」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繪畫、雕塑等技法,讓他們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過程導向」則主張透過創作歷程中的探索和體驗,啟發孩子們的各種能力。因此,「過程導向」採進步主義「以孩子為中心」、「以遊戲和探索來學習」的教學觀點,是更能發揮藝術教育價值的方式。

由此延伸,哈佛大學「零計畫」研究中心提出「Studio Thinking」的方式,認為透過藝術創作的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培養8種多元心智習性(Habits of Mind),包括觀察、理解、再現、評估、延伸探索,與堅持專注、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以及用不同觀點觀察和表達、反思的能力等。同時,由於藝術領域的學習沒有制式化的標準答案,因此最適合用以開發孩子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藝術學習中獲得的心智習性,將能遷移至其他領域的學習。

跨域共「美」 跨領域美感教育在臺灣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第二期計畫強調美感要落實於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並從小扎根,讓美感從幼起,同時更要充分發揮藝術領域的多元特質,跨域創新。《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的主辦者、教育部「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的主持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趙惠玲教授即指出,透過藝術和非藝術學科的共同交織,期望能培育學生的想像、創造、發現、批判思考、解決問題、溝通互動等核心能力與跨域素養。

從國際論壇中各美感計劃的分享可發現,「美感」的範圍寬闊,從視覺、聽覺、肢體律動到文字的美感,甚至是覺察自己心中的各種情緒,都是一種對於生活中「美之感受」的體會。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臺灣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洪詠善說明:「跨域的重要性是不再以單科領域為限,而是真實地回到生活,偕同更多學習。」例如,當將自然科學中常有的「環境與生態美感經驗」,以及可能出現在語文、社會和藝術領域的「人文與文化美感經驗」,同時注入美感課程設計時,生活中處處都將有更深一層的學習和體驗。又如,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的美感智能閱讀,透過文字、視覺美感到整個思想的建構,提升了孩子看待世界的高度與廣度。

本次論壇也訪問了高中階段曾參與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劃,現在已經就讀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王炳璋同學,他指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跨領域學習經驗是「一起去問問題,去找尋答案,然後追尋自己心裡最想要的東西」。而目前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的學生方研羲同學則認為:「不用設限自然組跟社會組,每個人都可以去做到跨領域。美感教育就是在生活的周遭。」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的顏俊益更表示,自己因為參與跨領域美感計畫而獲益良多:「那個時期啟發了我的想像及寫作,對於『美』更多了文字上的感受!」

下載
《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尾聲的綜合座談場次,由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副司長王淑娟(右4)帶領各美感教育計畫代表總結兩天活動討論重點。

疫情之下  國際美感教育面面觀

在過去三年的疫情中,全球許多學校被迫停課,或採取遠距方式上課,那麼美感教育如何進行呢?國際論壇中也特別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們分享各國美感教育對疫情的因應與轉化。

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系教授石崎和宏分享了該校如何運用線上工具進行線上或混成教學。例如,讓學生用隨手可得的素材進行拼貼,讓大家在家自由地進行創作,再把自己的作品拍下來,在線上和其他同學分享,使同學們在線上課程中也能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害羞的同學甚至因此降低了實體課程中分享時的抗拒感。石崎教授認為,未來在疫情過後,已不太可能回到過往單純的實體教學,線上線下的混成教學方式將成為藝術教育的推動模式,例如:「在實體教學中,也可以運用線上的數位學習歷程檔案,讓師生可以共享學習歷程,加深對彼此的理解。」

「如何把藝術教學轉移到線上,在疫情中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與創新副院長Daniel Harris表示。此外,疫情也讓大家注意到藝術能提升健康幸福感的療癒特性,「在動盪與創傷的時刻,藝術教育變得更重要。」Daniel Harris提到,澳洲的藝術教育機構在疫情中提供的線上資源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許多線上藝術課程也讓學生有機會探索「在家」的藝術創作。另外也有很多藝術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各種嘗試,帶來新的可能性。「疫情帶來的影響並不都是負面,我們看到很多藝術和美感教育很棒的調整及創新都應運而生。」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榮譽退休講座教授Janet Barrett分享了美國的音樂教育經驗,她提到:「疫情打亂了孩子覺得有趣的音樂互動,音樂課變成了看螢幕時間。對樂團群體歌唱和演奏的練習、演出活動也影響甚鉅。」但是,在疫情中也看到一些新的契機,例如,學生以數位平台創作,找到更多音樂的表達方式,也帶領學生了解音樂的背景脈絡,探索不同音樂類型作品與表演者。Janet Barrett也特別提到了跨領域視角的重要性:「了解藝術作品,反映了創作當時的時空背景脈絡,也讓學生在進行探究時有機會培養批判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荷蘭方提斯應用科技大學藝術與表演學院院長Karen Neervoort則分享了該學院如何進行不同的嘗試,透過數位模式來取代過往的學習。例如,建立創流平台以讓學生的作品依舊有展演的途徑。Karen Neervoort認為,「放眼未來,我們看到了學生在疫情後出現的不同需求,例如,發展新的技能或探討新的問題,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藝術教育正在朝新的方向前進,藝術教育的內容、教學的方式都將朝更多的領域開放。」

下載 1
活動次日由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種子學校-國立臺東高級中學帶來的【印刻部落·融合古謠】服裝秀開場。學生身著他們自己設計創作、融入原住民圖騰元素的服裝,搭配鼻笛現場演奏繞行會場,令所有與會人員驚艷不已。

走過疫情   臺灣跨域美感教育綻放中

在臺灣,美感教育在疫情中也從未停歇。全國的師生們突破困難,運用雲端和遠距科技,產生了許多精彩的「混成式美感課程」。甚至把親子共學的方式帶入美感課程當中,讓親子在疫情時代也能體驗藝術活動奧妙的療癒能力。

美感計畫的各個團隊也在疫情中發展出更緊密的模式,例如「美感共學社群」的課程、「師培大學美感教育講座/工作坊」等都持續以線上方式進行,「偏鄉藝術美感育苗暑期服務計畫」也激發了不同課程型態的靈感,「藝起來尋美」則採用線上或混成體驗教學,「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更辦理了別開生面的「美拾堂線上成果展」等。美感教育在疫情中不僅未有停滯,更進一步淬鍊出跨越實體距離和多元領域的新模式。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從國家整體支持體系的建立,到人才的培育、學校課程活動的推動,以及校園環境的營造等都有了蓬勃的開展與成果。期待即將在2024展開的美感教育第三期計畫能繼續深耕共掘美感的各種可能性,持續以各級學校為基地,讓臺灣美感教育永續前行。

下載 2
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種子學校-新北市汐止區青山國民中小學於《2022臺灣跨域美感教育國際論壇》中精彩演出,帶動全場嘉賓歡欣共舞。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