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息發布

跨域美感教育 將與新課綱連結

屏東高中結合音樂和自然科的嘻哈課程,用物理化學原理名詞做出動聽饒舌歌。 圖/屏中音樂教師黃錦蘭提供
屏東高中結合音樂和自然科的嘻哈課程,用物理化學原理名詞做出動聽饒舌歌。 圖/屏中音樂教師黃錦蘭提供

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馮靖惠
新聞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11320/3377004

培養跨領域人才是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精神,一場老師們帶動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創新運動」,5年來逾萬師生參與,共177校開發超過200個跨領域美感實驗教案,將成新課綱跨領域課程設計的「資料庫」,年底會出版「領域範本」,發送國中小、高中和師培大學。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推動至今第5年,由教育部師資藝教司主軸的美感經歷經費,從103年的1億,逐年編列至107年3億多元,第一期計畫年底結束,本月底將公布第二期五年計畫,108年比107年酌增,將編列3億4千萬元。教育部師藝司司長鄭淵全說,第二期要重視跟新課綱的連結。

由教育部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執行的「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是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的其中一個子計畫。

計畫主持人、台師大藝術學院院長趙惠玲表示,希望打破學科疆界,讓藝術成為聯繫各學科的平台,跟其他學科交流共融。她認為,跨領域美感課程「很有機」,樣貌多元,不同科別的老師,會因不同背景和討論,產生不同課程樣貌。

趙惠玲說,計畫前兩年找了十間實驗學校,藝術老師主動找數學、物理等學科老師合作,進行跨領域課程;後三年擴大規模,很多學科老師主動參與計畫,「讓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有更多連結」。去年也向下延伸招募國小加入。

12年國教藝術領域課綱研修工作小組副召集人夏學理指出,從紀錄片「看見台灣」以及在台灣隨處皆可觀察到的「假惡醜」景物裡,代表著小自居家生活所在、街道招牌,大至台灣整體景觀風貌,仍是有待政府、社會、全民積極面對、奮力處理的大哉問。

「美雖是種感受,但美感教育的心態與做法絕不能虛。」夏學理說,台灣人若希望「台灣真美」,就不能再容許自己、社會各界與政府繼續抱持「緊急因應」、「急功近利」心態,也不能讓「美感教育」、「生活美學」淪落成詞彙、口號,而是要讓其順流溶入人民的血脈,並將美感深植日常。

相關文章

Buy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