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教育部推動的美感教育中長程(113-117年)之子計畫「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自103年啟動以來,致力於藝術與非藝術學科的結合。透過跨域美感課程與多元議題的導入,使學生的學習歷程更加深刻,進而提升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意識。每年的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透過結合藝術美感與人權議題的跨領域課程,不僅讓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背後的意義,更能透過情境體驗與角色扮演,內化對人權的深刻認知,進一步培養同理心與社會參與。
世界人權日是為紀念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的通過而生,人權教育是108課綱中重要的議題之一。桃園市立桃園高中跨領域美感課程以藝術作為載體,該校實踐「憑藝近仁」跨領域美感課程,「憑藝」代表藝術創作,而「近仁」代表人性與人際關係的結合,透過表演藝術結合歷史、地理、公民、國文等學科,引導學生在探索故事的同時,理解生命的多樣性與社會的複雜性。
推動這門課程的背後,是「Action 愛課心」這個跨校教師社群多年的努力,並且與新竹高中、大湖農工等學校的教師跨校合作。透過線上討論與現場示範,共同設計出相同架構卻各具特色的課程,讓學生藉由藝術與多元議題建立深層連結。
而桃園高中的歷史老師透過「桃高歷史圖鑑」,結合學校特有的人物故事,讓學生對校史與師生情誼的產生興趣。學生共同打開一個已封存50年的時空膠囊,從遺留的老物件與舊照片中探索過去的生活點滴。透過理解物品的特性並連結當時時代的文本,以能夠逐步體會物品與時代的關聯與意義;同時,也運用聲音與肢體動作演繹文本中的情感與故事,反思生活中的經驗與選擇。
另外,教師也利用桃園地圖,啟發學生對地方的認識,結合影片的觀賞,喚起學生對在地議題的關懷;透過社會計量的分析,觀察居住地與到校交通方式的關聯,進一步思考社區與個人的連結。更特別的是,課程還引導學生從「消失」或「被遺忘」的事物視角出發,透過角色扮演或歷史人物的詮釋,感受當時的情境脈絡,並拉近與歷史事件的距離,理解地理環境的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教育部表示,發展人權議題相關課程,不僅讓美感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現場扎根,也為跨領域教學在不同議題間創造新的可能性。未來期望這樣的課程能透過社群合作與經驗分享,推展至更多學校,甚至跨越縣市,讓更多學生受益於這種豐富多元的學習模式。歡迎前往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網站(https://www.inarts.world/)查看與了解更多精彩探討和平與包容議題相關的美感教育課程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