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設計背景、意涵和重要性
芭樂和襪子是社頭最主要的兩項傳統產業,讓學生從認識家鄉產業出發,培養對在地文化的關懷與自信。同時,透過創意發想與實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創意思考能力,讓學習不僅侷限於課堂,更能與真實世界接軌。
(二)跨領域課程規劃
在延續先前跨領域美感課程的基礎上,此次課程仍以社頭在地產業「芭樂」與「襪子」為核心,結合在地產業、美感設計、科技健康飲食、創新思維等跨領域學習,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開發具有創意與市場價值的產品,並將SDGs第十一項「永續城鄉」理念融入學習與實踐中。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思考地方創生能力及環境永續行動力。
本計畫由學校的跨領域美感教師團隊主導,並邀請鄰近的清水國小藝術教師共同組成跨校合作群組,透過共備一起設計課程。清水國小將實施由社頭國小先前開發的初期美感課程——「芭樂大小事」,而社頭國小則將實施課程的延伸版。藉由每年一次的校際合作,我們期望能將社頭在地獨特產業結合跨域美感課程,逐步推廣到其他六所學校。此舉將使該課程成為社頭鄉的美感教育特色,充分發揮12年國教精神,促進師生之間的自發性互動與共好。
(三)教學策略和評量
1.教學策略:
運用問題導向學習(PBL),引導學生在「芭樂」與「襪子」的課程中,認識產業,並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一個完整的主題。透過跨領域合作,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師進行課程設計,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問題,並將各學科的知識綜合運用於主題實踐中。情境學習則讓學生認識芭樂織襪節的市集市場,參與在地產業的實際情境,將學習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合作學習和創意思考讓學生在小組中發揮各自的專長,集思廣益,共同完成任務。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並幫助他們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運用,從而提升跨領域的解決問題能力。
2.評量方式:
透過觀察、實作評量、合作學習、學習單、口頭評量,了解學生在感知與鑑賞、創造與實踐、應用與表達三大美感素養內涵上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