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從五年級上學期開始結合社區大學的師資,進行學校附近的客雅溪主題課程,從走讀客雅溪對於溪周遭環境的認識到感受客雅溪的自然景觀、生態樣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再回到課堂進行討論、分享與分析,讓孩子們說說對於走讀溪流的感受與發現,透過走讀踏查、敏銳的觀察、記錄與討論、思考客雅溪和自己以及區域居民的生活關聯,理解溪流的生態和生活文化的關係,培養對於客雅溪的認同與在地關懷及情感。而藝術學習的表現則以如何守護客雅溪為主軸,學生主動發現與思考怎樣的藝術表現行動讓大家更認識客雅溪以及達到永續的客雅溪。
(一)漫遊藝術流域
課程的主題將延續在地環境課程-客雅溪主題研究,以「守護客雅溪的精靈」為創作主題。學生將以實地訪查的經驗作為發想,想像自己是奇幻生物「守護溪的精靈」為創作起點,從而培養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此外將結合資訊科技的元素進入課程中,以多元的藝術表現方式及多元媒材探索自我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的歷程,透過藝術創作參與社區保育及永續分享,培養學生公民參與的責任,也讓美感素養的養成透過藝術創作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從貼近學生的校園環境、生態,了解家鄉流域的生命歷程,及家鄉風俗文化特色,並重新建構對溪流的故事,也透過學生的創作與想法的構思,交織出屬於我們的藝術流域,盡情漫遊其中。
(二)課程發展與對話
在教師專業社群共備規畫方面,將結合校內的教學研究會的校內美術班社群的時間,進行課程討論與共備的安排,將請到課程相關專業領域的講師進行課程研發與教學資源的引進及分享,並給予校內執行課程教師的建議與指導,也透過這樣的共備時間,聽取美術班老師們對於課程的建議與想法匯集,讓課程廣度提升以及資源更豐富,也透過對話集思廣益在課程設計各面向更聚焦,讓課程更多元更豐富。
(三)文化認同與欣賞
在班級課堂中透過教師引導、師生共同討論,從語文領域「品嘗美食的滋味」出發,課文中文本的內容探討與延伸因環境所影響帶來的美食,學生從感官出發,找尋屬於客雅溪的美食地圖,透過視覺察覺環境帶來的食物元素;透過嗅覺,找尋屬於環境的味道,由感官整合出在地好滋味,學生並於課堂中創作出環境與食物融合的詩歌及介紹詞,最後,將自己結合藝術圖像的作品展示出來,完成客雅溪美食地圖。
(四)科技融合與創新
在科技與藝術結合的部分,學生將心中的守護精靈以立體造形創作的方式呈現精靈的形體和樣貌,再加上溪流景象的描繪,運用所學的繪畫媒材技巧創作出客雅溪的流域場景,並結合數位AI、AR科技的融合與創作,將所創作的精靈造形形體拍攝融入所創作的溪流畫面,利用AR與AI生科技讓學生從現實生活走入虛擬世界中去探索、探險、創造和發現,進行一場客雅溪精靈的冒險之旅!
(五)在地認同與傳承
在社會領域的融入中,從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習在地發展新風貌的認同行動中去探討所在地的環境遇到什麼問題,如何透過行動與再生讓在地的特色被看見,並由藝術的創作融入活化在地環境特色的發展,將建立學生對環境議題與公共事務的關心與行動力傳承與守護屬於客雅溪附近居民的在地記憶,成為城市推廣的小小行銷員。
(六)永續生態的探討
在自然領域的融入中,透過客雅溪生態、溪流特有的動物習性、流域認識、溪流的功能等認知進行相關的課程教學,並探討永續的概念,從自我出發,找尋人與自然的相關性與關係,從溪流的動物生態中探討生存與習性的相關議題,如何從自身的力量帶給客雅溪的居民有更不一樣的認識與守護溪流永續的觀念,更展現客雅溪不同的面貌。最後藉由藝術的表現方式呈現,拓展溪流的新視野。
(七)課程分享與推廣
在課程推廣與連結的部分,我們學生在五年級時結合社區大學的資源,共同創作了一本客雅溪的故事繪本,將社大的專業講師進入校園的資源讓學生在學習與創作上有更多的發想與創意。在創作過程與成果的推廣上將在客雅溪進行課程成果發表,也將於畢業美展時以課程創作歷程進行發表與展演,讓成果不只是成品的呈現,歷程的學習也是創作的成果,讓學生的創作歷程點滴都能被看見。也透過藝術展現把對於溪流的情感與想法呈現並與大家分享。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在課堂上設計與+規畫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並適時搭起學習的鷹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所學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創造自我的價值,願意致力社會、自然環境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這也是本「藝域漫遊-守護溪的精靈」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