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跨領域美感教育」為核心,結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社會情緒
學習(SEL)透過英語、美術、音樂、綜合活動與資訊科技等跨領域課程,引導學生透過探究與體驗學習,深入理解台灣傳統廟宇文化與剪黏藝術的價值,亦強調文
化素養、創造力、團隊合作及數位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在多元環境中應用所
學,成為具備人文關懷與科技素養的學習者。
壹、跨領域整合與學科應用
為了提升學生的整合思考能力,以跨領域學習模式,將英語、美術、音樂、資訊
科技、綜合活動五大領域相互結合,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廟宇文化與剪黏藝術
的內涵:
一、英語:培養學生以英語撰寫導覽稿,透過口語練習提升表達與溝通能力,使學
生能運用外語介紹本土文化。
二、音樂:學生將學習並欣賞廟宇音樂,如北管、南管,理解其文化與儀式功能,
並思考音樂如何影響空間氛圍與文化認同。
三、視覺藝術:學生體驗剪黏藝術,學習基本技法,理解其視覺美感與工藝價值。
四、資訊科技:學生將學習影片錄製與剪輯技巧,將導覽內容轉化為數位作品,以
創新的方式推廣文化。
五、綜合活動:透過分組合作、問題導向學習(PBL)與專題發表,發展學生的團
隊協作與社會情緒學習能力。
貳、美感教育的實踐
透過視覺藝術、音樂與數位影像,讓學生學會欣賞、分析與創作,培養審美能力
與藝術表達力。美感教育不僅是培養技巧,更是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與對生
活的感受力,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
一、視覺藝術實作:學生體驗剪黏傳統技法進行創作,並反思如何延續與創新。
二、音樂體驗:學生學習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結合,並討論如何透過聲音來傳遞
文化故事。
三、數位藝術應用:學生透過影像拍攝與剪輯,學習如何以現代媒體呈現傳統文化
,培養數位敘事能力。
參、SDGs(永續發展目標)導入
課程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社會責
任感,並鼓勵他們思考如何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實踐永續發展。
一、SDG 4(優質教育):
透過多元學習方法,如探究式學習、實作課程與數位科技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能力,確保教育的包容性與公平性。
二、SDG 11(永續城鄉): 探討文化遺產的保存方式,並思考如何運用現代科技與創意設計,讓年輕世代更
關注文化傳承。
三、SDG 9(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學習如何運用資訊科技推廣文化,提升學生的數位創作能力,並探索傳統工藝如
何與現代科技結合,以創新方式保存與發揚文化。
肆、社會情緒學習(SEL)應用
為了讓學生在課程中發展全面素養,特別融入社會情緒學習(SEL)的五大核心
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文化與藝術的同時,也能提升自我覺察、人際互動與決策能
力。
一、自我覺察:學生透過剪黏藝術創作與英語導覽練習,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情感,並建立自信心。
二、自我管理:學生需規劃導覽內容、製作剪黏作品、剪輯影片,訓練自律與時間
管理能力。
三、社會覺察:透過廟宇文化與剪黏藝術的學習,理解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並思考
如何為社區文化保存貢獻一份心力。
四、人際技巧:課程鼓勵小組合作,學生需在團隊中分工協作,練習有效溝通與問
題解決能力。
五、負責任的決策:學生在導覽內容與數位作品製作過程中,需做出適當的選擇,
確保文化內容的正確性與表達的完整性。
本課程透過跨領域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科技、文化」的交會點
上探索與創作,培養其創意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與人文關懷。同時,透過美感教育
的實踐,學生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藝術的價值,並學習如何運用科技來傳遞文化與
情感。
最終,學生不僅能掌握剪黏藝術與廟宇文化的知識,更能透過英語導覽與數位
創作,將這份文化之美推廣至更廣的世界,真正達成跨領域學習的核心價值——讓
學習與生活連結,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