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反應的是真實世界的問題。在教育現場,我們企
求的是將真實世界與課堂學習連結,引發學生對生活週遭真實問題的關注、覺察,
並進而付諸行動。SDG4-優質教育,教育是讓永續生活的種子紮根、發芽的最佳途
逕。
當大家正在思考如何融入教學時,臺南市東區勝利國小以「SDGs World – 行
動拉近我們與世界的距離」為核心概念,在學校的閱讀教學推動中,藉由繪本閱讀
認識相關議題;在社會領域、彈性課程中,進行議題的探究與實作。更曾將「聲
景」融入,帶著學生探究在地的環境變遷議題—「南鐵地下化」,收錄即將消失的城市聲音,用聲音看見臺南面臨的改變,思索聲景背後的意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
呈現。
有了初步利用聲景融入課程進行有感學習的經驗,那麼對於SDGs的有感教學,
如果突破視覺感官的框限,以聽覺為主軸的聲景,跳脫過往慣性感官,引導學生透
過聲音閱讀在地,重新經驗生活,覺察生活中的SDGs,探究議題,呈現學生對於真
實世界議題的思考與關懷,如此會有什麼樣的「加乘效應」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與正在進行聲景收集、研究與推廣的「目目文創」一拍即
合,基於這樣的構想,於是將SDGs與聲景結合,使之成為學生對議題與在地生活的
聯結,由六年級學生進行畢業創作策展的想法於焉成形。
聲音地景記錄不同城市背景下的聲音,牽連著不同的情感與文化。我們怎麼認
識一個城市的呢?往往視覺性的主觀代表了區域的既定特色文化,弱化了其他感觀
對於城市的感知,讓我們對城市的印象存在著不自覺的限定
聲景的存在猶如生活日常中文化內涵的另一種感觀層次,代表了常民生活步
調、傳達了環境變遷,也刻畫著歷史與現代的矛盾共存狀態,更成為一種溝通與記
述當代集體情感的一種模式。
1725年臺南建城,鄰近勝利的大東門是府城第一座建造的城門,2025年,當
SDGs與臺南建城300年的未來交織,學生對於在地街區有什麼樣的體察,又會有如
何的想像與期待呢?
東區勝利六年級的學生,利用聲景呈現對SDGs相關議題的在地觀察,以「府・
城三百ㄧˋ未來」為畢業策展主題,跨域整合藝術與人文、社會、語文等課程,透
過SDGs內涵引導學生突破視覺媒介侷限,從「聲音出發」,敏覺SDGs在生活中的
情境,發想東門場域的未來,學習在城市中聆聽,以「創意美感」、「五感探索」
作為課題,並聚焦「城市、生活聲景(Soundscape)」與「臺南建城300年」的未來
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