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依據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於1990年所提出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Space)為概念,透過第三空間的概念善用學生本能,改變課堂活動,以多元觀點看待課堂。以學生的學習經驗與個人和文化背景結合,讓學生投入教室,在知識運用上更具靈活度,讓老師不是消失在具體的日常空間,而是透過課程中誘發學生的內在覺醒,理解學生的呼喚、信賴與希望,以提升學生後設技能。
此外,並以「現象為本的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來結合不同學門,從探索,及不同角度及專業來活化先前對問題的假設與臆測,透過提問、自主學習、跨域整合、創新實作、問題解決、團隊合作,以真實世界現象為課題,讓學生從中進行有意義的美感跨域學習。
「築詩舞樂」課程方案的初心為讓學生再與學校古典建築有所連結及再詮釋後產出不同的發現。學生或社區因建築較有年紀,且風格屬於傳統東方建築,常會批判建築較為老舊或不夠吸引人等缺乏對於校園的認同感。因此預計透過「築詩舞樂」的課程,從此問題出發,引導學生透過發現、感受,進而進行詮釋與創作,並透過科技載具的技術,整合創作,讓靜態圖像展覽於布展空間,運用雲端呈現地景音樂及舞蹈。讓全一年級之創作成為創新的呈現與校內外師生或來賓創新的體驗與賞析。並透過課程提升學生與校園建築的連結與了解,讓東方建築之美被看見、聽見及產出不同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