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公廁一直有學生、家長甚至國中端教師反映髒亂,期初衛生組長提出本學年度欲以學生組隊清潔競賽方式做改善,因此引發設計此課程。
廁所是日本享譽世界的款待文化的象徵。「東京公廁計畫」始於2020 年,時逢東京奧運,為了一掃大眾認為公廁普遍陰暗、髒亂的負面陰霾,日本財團、澀谷市政府、服飾品牌 UNIQLO三方攜手,先後改造澀谷區 17 間公廁,力邀安藤忠雄、隈研吾、坂茂等知名建築師,以「設計力」向異國選手與旅人,發送最實際而友善的日式歡迎。當時,受邀前來為「東京公廁計畫」拍攝宣傳短片的文溫德斯,為系列改造公廁深感驚豔,於是把原先的宣傳短片,一舉擴大為電影長片–<我的完美日常>,以縈繞著詩性與禪意的導演美學,描繪屬於東京公廁的日常。
欣賞完電影<我的完美日常>,跟著身為公廁清潔工的主角巡禮東京17間建築師打造的廁所,並深刻感受主角如何將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日常生活過得完美。主角每天清晨起床,澆花、喝咖啡、打掃公廁,聽著卡帶音樂,過著重複卻充滿儀式感的生活。電影裡的主角,不只是活在這些平凡的片刻裡,而是用一種近乎純粹的方式,把平凡過得很美。跟著他的眼睛看天空,聽地板被掃乾淨的聲音,感受到一種近乎冥想的平靜。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背後,隱藏著深層的選擇和故事。他的生活很簡單,但他的靈魂卻很富足。
我認為美感需要的不是完美與潔淨,而是獨特與想像。尤其是日復一日、按表操課的學校日子,更需要潛移默化這美感經驗的學習,才能改變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的方式。廁所是人們得天天報到的地方,一般人對於廁所的印象是污穢惡臭,不會在公開場合談論,吃飯時更要避免提及,以免減損食慾及興致。然而,如廁之際也發展出逗趣的廁所文學,或以聽雨軒、觀瀑亭之類的雅稱來美化它。美感不僅只是藝術創作與美學形式,尚包括存置於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視覺經驗與視覺文化(趙惠玲,2005)。所以就從廁所開始吧!當學生能深入感受平凡的生活之美,才能擁有知足惜福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