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就是一種具有連續性的裝飾圖案,常見於生活中的各種裝飾美學運用,相較於單純的色彩,印花可以融入許多造型、配色、意涵等,在設計運用上可以更為多元豐富,現代社會中,圖騰的意義已漸趨個人化,也開始轉換成商標與印花發展各種商業應用,體現出不同的價值。
台灣花布的圖樣,在日治台灣時期,由傳統布莊創造。在現代工業化生產印花棉布的技術由日本傳入後,台灣本土傳統布莊,開始利用這種技術來生產布料。台灣花布圖案其實是「多元文化混種誕生出的印染設計」,主要受到「日本布料」及西洋「裝飾派藝術」影響。
台灣花布便是在不同文化借用及混種中誕生的創新紋樣。不僅保留了台灣原有文化,更混合了東西方視覺風格,成了具有獨特台灣奔放性格的花布圖案。台灣花布圖騰,曾是許多台灣人生活用品上的圖案,更因此成了許多台灣人之間情感連結的文化共鳴。
對於文化記憶來說,若能借助「印花設計」的力量來相輔相成,將是再好不過的選擇!在社區中許多現有的物品、事件、建築或飲食,其造型往往是具象且立體的。若要以寫實方式呈現,可能會顯得過於世俗或不夠吸引目光。透過學生童趣簡化的設計語言來提煉其形狀輪廓,再加入這些物件的獨特色彩,能夠為其賦予一個嶄新的面貌。
一連串的學校本位課程後,學生發展出相當豐碩的教學成品,每次要跟學生討論包裝設計時,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課程的連貫性,期望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與社區情感關聯的圖騰,藉由社區圖案與察覺自我五感的學習,試著讓學生用自己最敏銳地的五感,用心去感受社區的文化,透過藝術與生活日常連結,進一步塑立社區認同與社區識別,旨在用圖騰串起社區居民對城市的共鳴。
帶領學生從文化的角度中解構圖騰,加入美學構成要素作為發想,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形體概念,藉此構思設計個人特色紋樣,接著引入資訊科技,將學生紋樣數位化,讓學生透過翻轉、對稱、反覆的概念創新紋樣,操作程式過程中模擬重複鋪成的效果進行全班共同討論,讓學生透過互動程式與同學分享,而達成「共好」的教學成果。